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2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05
#考古发现历史 :秦东陵一号陵园M2也就是秦昭襄王墓,据说已经清理完上层填土,搭起大棚,开始对主墓室发掘了。这座漂亮的亜字形大墓再也看不到无遮挡版的了。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国家考古 #秦东陵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9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9
“制”启华夏 ,天下同一 大型青铜雕塑:“秦魂”群雕展现了秦昭襄王、秦孝公、秦始皇、商鞅等人物,以及长平之战、都江堰、郑国渠等重大事件,彰显秦统一六国的历程与原因。  中国版图与世界格局:将秦汉时期中国版图变化置于当时世界格局中,突出秦汉是中国制度奠基时代,如确立“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等。 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 政治制度变革:历经春秋战国,秦始皇初创“大一统”政治格局,汉武帝时完成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贯彻,确立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2000余年的政治体制。 经济制度保障:在“大一统”格局下,秦汉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农耕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土地制度改革、水利工程建设等,为社会繁荣奠定基础。 经济——秦汉文明的动力 农业发展:展示铁制农具、牛耕画像石等文物,反映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如铁犁铧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繁荣:通过青铜器、玉器、陶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展现秦汉时期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如汉代的鎏金竹节熏炉,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金属铸造工艺的高水平。  商业与交通:展出秦半两、汉五铢等货币,以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说明秦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思想——秦汉文明的灵魂 法家思想与秦的统一:讲述法家思想在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用,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等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相关文物如《论语》竹简等,体现了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秦汉文明的魅力 展示秦小篆、汉隶书等文字样本,如秦刻石、汉简牍等,反映秦汉时期文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文学与史学: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史学巨著,如《史记》《汉书》等,以及相关的文物资料,展现当时的文学成就和史学贡献。 艺术创作:欣赏秦汉时期的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如秦兵马俑、汉代的画像砖等,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值得一去的博物馆 #铭记历史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暑假必去 #古代文化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千年流转的龙纹密码:“鎏金银盘”背后的三朝风云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异常珍贵的国宝级历史文物鎏金银盘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它是被西汉时期的齐王带入地下的珍宝,那么,它上面为何还刻着秦昭襄王与周王室的印记呢?它无比精美的纹饰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王朝宿命呢?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山汉墓的考古现场,一件银盘在齐王的陪葬坑中重见天日。当考古学家拭去上面的尘埃时,赫然发现其造型竟与洛阳金村战国墓的银器如出一辙。更惊人的是,这件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的银器上,蟠螭纹的战国风格与西汉的墓葬形成了罕见的时空错位,本应该属于战国的器物,却现身于汉初的诸侯墓,这背后是跨越三个王朝的史诗级的漂流。 上面的浅浮雕蟠螭纹如群龙交缠,鎏金工艺令每条龙的鳞片都泛着幽光。这种战国时期典型的变形龙纹,实为秦人精心设计的“政治符号” 它被考古界誉为是五行暗战的实物证据,银盘铸造的时期是公元前274年,当时正值秦昭襄王推行的“秦朝水德取代周朝火德”的关键时期。龙纹作为水德的象征,被刻意强化用以论证秦朝取代周朝的天命。在先秦时期,历代尊崇的颜色,都与每个朝代崇尚的五行学说有关。当时世界的组成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而这五行相生相克,前朝多被新朝所克。如夏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的是红色。金克木,火克金。而水又能克火,非常有趣的是,秦国就是水德,代表的颜色正是黑色。 它还是铸造工艺突破的见证者:上面的蟠螭纹采用锤揲与錾刻结合的复合工艺,而龙眼则以“炸珠法”镶嵌有金粒,可惜的是金粒已经遗失。#历史文物 #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 #鎏金银盘 #国宝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
00:00 / 0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