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创作灵感 写作业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搜答案吗?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娃写作业的时候,总用手机去搜答案,遇到不会的题立马要我的手机去搜,然后把人家的答案就抄下来。家长问我:老师,这样可以不?娃说她不会,但是看了答案后会了。我说不可以,这就是在抄答案,肯定不行,下次遇到同类型题还是不会做。其实有很多孩子有这样的坏毛病,说白了这些就是懒,遇到题目稍微长点就说自己不会,不愿意多读题,去思考,然后就很烦躁的说自己不会,直接跟家长玩手机搜答案,觉得自己把人家的解题思路一看自己就会了。其实他根本就不会,因为他连题意都没理解,咋可能会呢!你自己不思考,当你看到答案和解析的时候,大脑说瞬间就停止思考,思路完全被答案和解析带着走了,只顾着把答案抄上去,还误以为自己会了,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这些孩子就是假认真,假努力,假学习。有的孩子作业做的是完美主义者,实际大脑里面空空如也,老师留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让你去思考,不是让你搜答案完成任务。表面上看着一天到晚写作业,把自己还忙的没时间玩,其实是眼镜勤奋,手勤快。但是脑袋是一点都不动,是懒惰的。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在深度思考的时候,大脑才会飞速运转,才能收获更大。#家长必读 #同城教育 #写作业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7: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22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为什么写作业时别着急搜答案? 有的同学一道题刚想3、5分钟就掏手机查,同一类题做两三道没思路就直接抄答案——天天觉得自己挺努力,结果小考勉强过关、大考直接翻车,这根本不是真努力,而是“自我安慰式学习”!今天拆解3个底层逻辑,帮孩子把努力落到实处: 1. 知识没扎根,做题等于白忙 一道题不会做,本质是知识点、考点没吃透——比如物理概念、公理定理,脑子里根本没清晰框架。这时候看答案、临时翻书记概念,顶多是“短时记忆”,根本记不扎实。 关键做法:做题前先“打底子”!拿到作业/试卷,先梳理要用到的知识,该记的记、该理解的啃透,确认知识框架清晰了再动笔。跳过这步直接做题,就是浪费时间。 2. 假思考骗自己,知识永远“表面懂” 有些孩子明明“背会了知识”,做题却卡壳——这是思考深度不够!学习的核心是“知识→应用”的转化,题做不出来,说明对知识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没摸透。这恰恰是锻炼思考的好机会,要是3分钟没思路就搜答案,看似“做完了题”,实则跳过了“真正理解知识”的关键环节,到考试需要灵活用的时候就露馅。 关键做法:遇到难题别慌着放弃!先绞尽脑汁想2-3遍,3分钟没思路就延长到5、10分钟,实在卡壳就先做别的题,回头再攻坚。老师没讲的难题,都是练思考的“宝藏题”——别怕“不会做”,就怕“抄完答案假装会做”。 3. 没摸透方法,换道题照样懵 知识懂了、也认真想了,还是做不出来?这是缺“解题方法”“题型规律”!这时候搜答案,顶多会“这一道题”,下次遇到同类题照样卡壳,陷入“题海战”的死循环。 关键做法:别就题论题,要“找规律、学方法”。碰到这类题先自己琢磨:这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解题步骤有啥共性?卡壳的地方能怎么突破?实在想不通,带着这些疑问去问老师——别问“这题怎么做”,要问“这类题有啥规律/方法”,掌握了底层逻辑才能举一反三。 说到底,独立思考是练出来的!帮孩子跳出“假努力”,把“抄答案的时间”换成“打底子、练思考、找方法”,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教育 #家长必读 #学习 #内容过于真实 #作业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焦老师3天前
为何写作业的时候不能搜索、查找答案呢?务必留意,有的孩子一道题思考个三五分钟,就迫不及待地去查手机;同一类型的题做了两三道没思路,便直接查看答案。天天感觉自己特别努力,可一到考试就掉链子,小考成绩看着还凑合,大考却一塌糊涂。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努力,而是“自我安慰式学习”!今天就深入剖析一下,讲讲背后的3个底层逻辑,助力孩子将努力切实落到实处。 1. 知识储备成“空壳”,做题等于瞎忙活 一道题做不出来,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知识点、考点没有彻底掌握——像物理的概念定义、公理定理,脑海里连个清晰的框架都没有。在这种状况下,就算看了答案,临时瞅两眼概念,也无法牢固记忆。 底层逻辑:做题前先打好基础!拿到作业或者试卷,先梳理一下需要用到的知识,该记的记牢,该背的背熟,确保理解得明明白白了,再动笔做题。别偷懒跳过这一步,知识根基不稳,直接做题纯粹是浪费时间。 2. “假思考”自欺欺人,知识永远学不深 有些孩子,知识貌似都懂了,可做题时却屡屡受阻。这是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知识→应用”的转化,题目做不出来,说明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还不够熟练。这个时候,恰恰是锻炼思考能力的绝佳时机。要是遇到难题,三分钟没思路就去搜答案,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跳过了真正理解知识的关键环节。长此以往,知识始终停留在“表面懂”的层面,一到考试需要灵活运用时就原形毕露。 正确做法:碰到不会的题,别急着放弃!先绞尽脑汁多想想,一遍不行就想两遍,三分钟没思路就花五分钟、十分钟去琢磨。实在卡壳了,就先去做其他作业,最后回过头来集中攻克。在老师讲解之前,所有难题都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好机会!别怕“不会做”,就怕“假会做”。搜答案欺骗自己,看似作业完成了,实则什么都没学到。 3. 方法技巧未掌握,换道题依旧犯懵 第三种情况是,知识理解了,也认真思考了,可就是做不出题来。这是因为缺乏方法,没有掌握题型规律!这个时候去搜答案,只会陷入“题海战”。这道题潦草地抄完答案,下次碰到同类题目,依旧会被卡住。 底层逻辑:不要就题论题,要“找规律、学方法”。遇到这类题目,先自己琢磨:关键要点在哪里?解题步骤有哪些共性?卡壳的地方该如何突破?实在想不明白,带着思考去请教老师——不要问“某道题怎么做”,而是要问“这类题有什么规律和方法”!掌握了底层逻辑,这类题目就能一通百通,这才是真正的“举一反三”。 说到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