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工艺闻名于世,是宋代茶文化与陶瓷技艺深度融合的典范。制作工艺选料建盏的胎土取自福建建阳水吉一带的高铁黏土,这种胎土含铁量极高,通常在8%-10%甚至更高。其矿物组成复杂,包含大量石英、长石、云母等,为建盏的独特质感和烧成效果奠定了基础。釉料同样依赖当地资源,以高铁含量的釉石配合草木灰等调配而成,铁含量可达5%以上。成型主要采用拉坯成型工艺,工匠凭借高超技艺将胎土拉成碗状坯体。建盏的器型以束口、撇口、敛口、敞口为主,其中束口盏最具代表性,口沿以下约1厘米处有明显内束,这种造型既符合宋代斗茶的实用需求,又具美学价值。成型后需修坯,使坯体厚薄均匀、线条流畅,底部修出独特的“浅圈足”,足墙较矮,足底中心微凸,这是建盏区别于其他瓷盏的典型特征之一。施釉施釉工艺独特,采用蘸釉或浇釉法。由于釉料含铁量高且流动性强,施釉时釉层厚度控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盏内釉层较厚,盏外釉层相对较薄,且往往施釉不及底,露出深褐色的胎体,形成“釉不及底”的特征,这是因为高温烧制时釉料会向下流动,若施釉过满易导致粘窑。烧制建盏采用龙窑柴烧,龙窑依山而建,长数十米。烧制时温度高达1300℃以上,且需维持强还原气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釉料中的铁元素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物理结晶,形成兔毫、油滴、曜变等神奇的斑纹。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分布不均、窑火变化等因素,使得每只建盏的斑纹都独一无二,这也是建盏的魅力所在。从装窑、烧窑到出窑,全凭窑工的经验把控,如通过观察火色判断窑内温度和气氛,其技艺充满了传统工艺的智慧。鉴别特点胎质建盏胎体厚重,手感沉实,胎色呈土褐色或深灰与紫黑色,俗称“铁胎”。用手敲击,声音较为沉闷,这是因为胎土含铁量高且结构致密。在放大镜下观察,胎体可见明显的颗粒感,这是胎土中石英等矿物颗粒所致。釉色与斑纹-兔毫盏:釉面分布着细密的、状如兔毛的条状斑纹,颜色有金、银、蓝等,条纹流畅且富有变化,从盏心向口沿呈放射状分布。优质兔毫盏的毫纹清晰锐利,立体感强。-油滴盏:釉面布满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如油滴浮于水面,斑点有银、金等色,大小不一,分布自然。-曜变盏:是建盏中的极品,釉面斑纹在光线下呈现出七彩光晕,如宇宙星河,变幻莫测,存世极少。#宋瓷 #建窑建盏 #吉寳斋 #博物馆 #古董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景德镇瓷器是这样诞生的 【景德镇古官青玉生产线全揭秘|从泥料到成品的匠心之旅】 今天带大家沉浸式体验古官青玉的生产全流程,原来高端瓷器是这样诞生的!💥 🔍【核心亮点】 ✓ 泥料处理: 100-400目逐级过滤,沉淀3-6个月(越久越好) 原料:杯王泥(成本高昂) ✓ 工艺流程: 拉坯立坯:手工拉坯后沥干,特定器型(如暗刻龙杯)需保留生坯状态刻花 素烧:预烧定型(部分器型跳过此步骤) 绘画:青花料堆叠技法,精细工笔需2-3天/件 吹釉:3位师傅分工(釉里红/薄胎/大件),水汽烤干 ✓ 烧制挑战: 气窑釉里红成瓷率仅35-50%,烧坏品堆积如山(冰山一角已触目惊心) 💡【工艺细节】 1️⃣ 泥料陈腐: 淘洗后沉淀3-6个月,杂质自然沉淀,泥质更细腻(现代工艺妥协版,古法需3年) 2️⃣ 素烧取舍: 素烧:定型防变形,釉面泛红润 不素烧:暗刻器物保留生坯硬度,方便刀工(如墩墩杯) 3️⃣ 吹釉绝技: 釉里红/大件需人工吹釉,釉层均匀全凭师傅经验 吹釉后需二次修整口沿,确保无釉残留 🌟【成瓷率与匠心】 残酷现实:满窑烧制后大量废品堆积,成品率不足一半 匠人坚持:从泥料储备到工艺细节,不惜成本追求极致(如定制匣钵、反复试烧)#瓷器 #陶瓷手艺人 #传承文化 #制作过程 #古官青玉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