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兼相爱7月前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演变 #石器时代 #青铜器 #陶器 #铁器时代 人类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在260 万年前–1 万年前,生产工具,主要以打制石器为主,及通过敲击石块形成锋利边缘或尖端,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生活方式以采集与狩猎为主,初步掌握了用火技术,早期:利用自然火,如雷击火,中期初步学会了控制火种,如北京猿人遗址的灰烬层,到了晚期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如钻木,击石取火,社会组织结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或部落,无明显阶级分化,有了简单的宗教观念,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万年–4000 年,生产工具,主要以细致的磨制石器为主,及通过切割、打磨、抛光,钻孔等制作工具,如石斧、石铲、石刀等,除了工具材质还是石器以外和铁质工具毫无区别,晚期出现了玉器加工,如良渚文化的玉琮,金属冶炼萌芽,如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生活方式纵采集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畜牧,从迁徙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小型村落几十人,大型聚落数千人,出现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有了成体系的宗教信仰,如自然崇拜,日月、山川,祖先崇拜,墓葬随葬品、祠堂,大型祭祀遗址,如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良渚祭坛,巫师阶层掌握宗教权力,开始普遍使用陶器,如炊煮、储存、祭祀,从露天烧制到陶窑,温度更高,器型更精美,中期和后期出现了彩陶文,如仰韶彩陶、马家窑彩陶,兼具实用与礼器功能,出现了纺织业,建筑出现了榫卯结构,拥有了玉器加工技术,如良渚文化的玉礼器,象征权力与信仰,出现了文字的前身如半坡陶符,财富分化日渐加剧,阶级社会逐渐形成,青铜时代从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500 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王权极具扩展,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富者穷奢极欲,贫者一无所有,掌握了熟练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合金技术,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依然是以,骨器,和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于铸造,兵器,和礼器,用青铜礼器彰显身份地位,和祭祀,神灵,祖先,青铜兵器的使用,让奴隶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青铜兵器的使用,可以让少数士兵看守,很多奴隶,和让统治者拥有,对平民压倒性的优势,使少数人垄断绝大多数财富成为可能,青铜时代到了中后期,已经形成了成体系的文字系统,铁器时代距今约2500年,至300年,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及从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个人财产,变成拥有人身自由,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自备工具依附土地,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宝墩古城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城址,出土器物以陶器最多。主要器形有折沿罐、绳纹花边罐、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底尊、宽沿盆和壶等,还普遍使用陶纺轮。 在秦汉大一统的背景下,成都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和新技术,制陶业也空前繁荣。 伴随着经济与城市的发展,陶器生产从日常生活器皿延伸到了建筑、墓葬等领域,各类建筑构件和殉葬俑具,展现了成都地区高超的制陶艺术成就。秦汉时期的制陶业为本地区制瓷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最晚在唐代,成都平原已有白瓷生产。 据目前所见,成都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邛崃瓦窑山窑,崇州 天 福窑等均有白瓷生产,而彭州磁峰窑则以烧造白瓷为主。 入唐以后,饮茶之风渐盛。宋代, 从宫廷至民间皆盛行“斗茶”,福建建窑的黑盏因之颇具盛名。在新风尚的刺激下,蜀地也兴起了一批烧造黑瓷的窑场。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青瓷生产在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窑场遍及大江南北。 四川青瓷窑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分布于成都、都江堰、邛崃、双流、大邑、新津、乐山、绵阳等广大区域。生活物品、 陈设摆件、文房用瓷等一应俱全,青瓷器成为人们使用最普遍的瓷器。 据史籍记载,釉色明亮受人喜爱的琉璃器皿产生于隋代,始作者为何稠。成都平原的琉璃类釉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宋代的釉陶俑, 一类是明代琉璃厂窑的建筑构件和各类釉陶俑。明正德年间,琉璃厂窑成为蜀王府的官办窑厂,擅烧绿、黄色为主的琉璃釉器,当时蜀王府、蜀王陵、宗庙、寺观所需的筒瓦、板瓦等建材和冥器,均由琉璃厂烧制。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1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3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
炎帝时期 神农氏部落的主要贡献: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开创垦荒种地的行为,开始种植粮食作物,这是汉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开始。发明陶器和炊具,人们的饮食从烟熏火燎时代,前进到可煮食物时代,这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其实也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基础硬件的突破,为粮食作物作为主食带来便利。不然,难以想象坚硬的小颗粒粮食是怎样被人们消化掉的。这些小颗粒粮食在刚刚成熟时,或将要成熟时,水分含量大,可以被人们嚼烂,可以生吃。为了储放,需要晒干或晾干粮食,如果没有这些可煮食的陶器,是不是需要泡水生吃粮食呢?也许只能这样了。可见陶器的出现是很重要的技术前进事件,可以煮熟粮食,有利于农耕社会的发展。 用石头或金属工具把坚硬的粮食颗粒砸烂或捣烂或磨烂是比较靠后的事情了,时间要比陶器煮熟坚硬的粮食颗粒靠后得多。但这也是此后的农耕社会,对粮食加工利用的一次革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神农曾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发展出了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密度较大,意味着兽皮不足,缺乏皮料衣服。麻是一种指头粗的草本植物,高两米左右,其皮含有麻丝。人们就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解决了缺衣问题。麻布的衣服比较粗糙,穿起来不太舒适。人们就用蚕丝纺织布匹,这属于古时候的上等衣服。发明养蚕的嫘祖是神农氏的后代。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彩陶舞蹈纹盆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以下是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 :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大口微敛,卷沿,上腹部弧形,下腹部内收,小平底,内、外壁施赭黑色彩。 -文物故事: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开展工程作业过程中,陆续挖出了不少破碎陶片。起初大家并未在意,但随着陶片越挖越多,其独特的质地和纹路让施工人员察觉到非同寻常,便及时向上级和当地文物部门作了报告。文物部门接到消息后迅速派人抵达现场,经勘察确认此处是一处涵盖新石器时代至魏晋时期的古墓地,考古队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在出土的陶片中,有10多块风格特别的碎片格外引人注目,文物专家将这些碎片带回后,精心进行拼接修复,彩陶盆内壁三组手拉手的舞蹈人纹清晰呈现。 - 纹饰特点 :口沿处绘有由斜平行线和弧线勾连纹组成的3组几何纹,外壁饰束带纹,带上饰一周弦纹,带交合处饰一勾状纽结。内壁上部以一组8条平行竖线和叶纹将一周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绘有一组舞蹈人纹,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同一方向,动作一致。人物头上似有发辫或头饰垂于脑后,下体伸出一线,似尾饰,舞蹈人纹下饰4条平行线。 - 文化意义 :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直接描绘原始先民集体舞蹈场景的陶器,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有专家分析,舞人可能是在跳图腾舞、狩猎舞或仪礼舞,以祈求生殖繁盛和丰收。 - 艺术价值 :舞蹈纹盆体现了原始艺术家的智慧,其将主要图案布置在内部,使观者能够同时欣赏到完整的图案,这种环形图案的设计可能与巫术仪式相关,预示了中国民族造型艺术独特审美趣味的起源。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的陶器珍品,1993年作为中国申奥时的“文化使者”赴瑞士展出,2002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以下是详细介绍 : - 基本信息: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由泥质黑陶制成,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 文物故事:1957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地里犁地时,犁头突然撞到硬物。他以为是石头,挖开浮土后,却挖出一件造型像鸟的光滑陶器。由于缺乏文物认知,殷思义没把这件灰黑色陶器当回事,只是随手将挖掘时碰掉的碎陶片埋回原处,把完整的陶器带回了家,当成盛放饲料的鸡食盆用了近一年。1958年,为配合黄河水库工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组成考古队,到华县开展仰韶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同时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相关知识。殷思义听到宣传后,猛然想起自家那个用来喂鸡的奇特陶器,于是主动把它抱出来交给考古队。经考古队后续勘察溯源,确定它出自附近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成年女性墓葬。这件陶器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轰动考古界,后来被命名为陶鹰鼎。还在2002年入选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 造型特征: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喙尖锐呈钩状,鹰眼圆睁,头部造型逼真传神。腿部肌肉发达,显得健劲有力,尾部着地,和两腿刚好构成三点,使器物能够摆放平稳。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融为一体。 - 文化价值:它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结合的典范,表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们不仅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塑造形体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