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理智与情感》 【英】简·奥斯汀 译文: 第二章 约翰•达什伍德夫人如今当上了诺兰庄园的女主人,她的婆母和小姑们反而落到寄人篙下的境地。不过,这么一来,她待她们反倒文静客气起来。她丈夫对她们也和和气气的,他除了对自己和自己的老婆孩子之外,对别人充其量也只能如此。 他颇为恳切地请求她们把诺兰庄园当作自己的家。达什伍德太太觉得一时在附近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不如暂且待在这里,于是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对于达什伍德太太来说,待在个老地方,随时随地都能回想起昔日的欢乐,倒也再称心不过了。碰到高兴的时候,谁也没有她那样开心,那样乐观地期待着幸福的到来,仿佛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似的。可是一遇到伤心事,她也同样胡思乱想,失去常态,同她高兴时不能自己一样,她伤心起来也是无法解脱的。 约翰•达什伍德夫人根本不赞成丈夫资助他的几个妹妹。从他们小宝贝的财产中挖掉三千镑,岂不是把他刮成穷光蛋了吗?她请丈夫重新考虑这件事。自己的孩子,而且是独生子,他怎么忍心剥夺他这么一大笔钱呀?几位达什伍德小姐与他只是同父异母兄妹,她认为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亲属关系,她们有什么权利领受他这样慷慨的资助?众所周知,同父异母子女之间历来不存在什么感情,可他为什么偏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同父异母的妹妹,毁自已,也毁他们可怜的小哈里? “我父亲临终有嘱咐,”丈夫回答说,“要我帮助寡母和妹妹们。”“他准是在说胡话。那阵子,他十有八九是神志不清了,要不然他就不会异想天开地要你把自己孩子的财产白白送掉一半。”“亲爱的范妮,他倒没有规定具体数目,只是笼统地要求我帮助她们,使她们的境况好一些,他是无能为力啦。也许他不如索性把事情全部交给我。他认为我总不会怠慢她们吧。可他让我许诺时,我又不能不应承;起码在当时,我是这么想的。于是,我许诺了,而且还必须兑现。她们早晚要离开诺兰,到别处安家,总得帮她们一把吧。” #每日英语 #英文原著 #英语听力 #英语阅读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论自由》(约翰・穆勒著):自由的光芒,照亮个体与社会的共生 翻开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冷静的思辨与深刻的洞察。这部诞生于 19 世纪的哲学经典,以 “个体自由如何与社会秩序共生” 为核心,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到个性自由,层层剖析自由的本质与边界。穆勒用理性的笔触,打破了 “多数人暴政” 的桎梏,为个体价值的觉醒点亮了一盏灯,让我们在百年后的今天重读时,依然能感受到自由光芒带来的震撼与温暖。 最让我触动的,是穆勒对 “思想与言论自由” 的坚定捍卫。他在书中直言:“假如全人类都持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全人类沉默更为正当。” 这份对 “少数人声音” 的尊重,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珍贵。想想现实中的我们,是否曾因 “多数人的看法” 而压抑自己的思考?是否曾因 “怕被孤立” 而不敢表达不同观点?穆勒告诉我们,思想的价值不在于 “是否正确”,而在于 “是否被自由探讨”—— 即便一种观点看似荒谬,也可能藏着真理的碎片;即便多数人的认知暂时占据主流,也需要少数人的质疑来避免僵化。就像历史上的 “日心说”,曾被视为异端,却在自由的思辨中逐渐揭开宇宙的真相。这份对思想自由的坚守,不是鼓励 “标新立异”,而是守护 “人类认知进步的可能”,让每个个体的思考都能拥有发声的权利,这份尊重,比任何说教都更动人。 书中对 “个性自由” 的诠释,更让我读懂了 “人之为人的尊严”。穆勒认为,个性自由是 “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之一”,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人生,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就不应横加干涉。他批判那种 “要求所有人都成为相同模具里的产品” 的社会倾向,强调 “多样性是人类福祉的重要来源”。这让我想起现实中那些 “勇敢做自己” 的人:有人放弃高薪工作追逐艺术梦想,有人打破传统偏见选择小众职业,有人在世俗的期待中坚守内心的热爱 —— 他们的选择或许不被理解,却正是个性自由的鲜活注脚。穆勒写道:“一个人只要保有一些说得过去的数量的常识和经验,他自己规划其存在的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这份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承认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权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份对人性尊严的珍视,让自由有了温度。#读书 #论自由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9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