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8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如今再读这句诗,才懂其中藏着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与牵挂。 大学前,我的日常是被一整套方言词汇填满的:叫膝盖是“波洛盖”,喊小姑娘是“小嫚儿”,形容味道有“西甜”“胶酸”“猴辣”“北苦”,聊天是“拉呱”,喝酒是“哈酒”,喝水是“哈水”,吃饭是“干饭”。还有“摆闹了”“古扎”“业乐盖”“决扎车”,这些在外人听来或许晦涩的表达,曾是我与家乡最直接的联结。 初到异乡,为了融入环境,硬生生把满口方言换成了标准普通话。从小心翼翼避免说出“俺”“嫩”,到习惯用“不知道”代替“知不道”,普通话像一层温柔的铠甲,帮我打破了地域的隔阂。可十几年漂泊下来,才发现那些被刻意收敛的乡音,从未真正远去。 和家人视频通话时,“白叨叨”“片龙”“扎固”这些词会自然而然冒出来;挂了电话转头和朋友聊天,说着说着就带出“卡倒了”“踢蹬了”“宽脱”,让对方一脸茫然地追问“你刚说啥?”。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表达,就像藏在心底的老伙计,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提醒我根在哪里。 原来方言从不是“土气”的代名词,而是一部行走的文化活化石。山东方言里的“知不道”,保留着中古汉语的语序密码,和《论语》里的“知之否乎”一脉相承;那些看似古怪的词汇,藏着祖辈流传的生活智慧与地域印记 。它不像普通话那样通用,却能精准击中游子的乡愁——听到“布噶”就想起老家屋檐下的鸽子,说起“卡花”就回味起奶奶做的面食香,提到“福台”就浮现出村口热闹的聚集地。 调查显示,96.55%的年轻人对方言感兴趣,77.56%的人觉得说方言是家乡身份和情感的纽带 。我们这代人,或许是最后一批能完整听懂老辈方言、熟练说出地道土话的群体。那些“沐拉沐拉”“楚楚噶呀”“决拆决捻的”的表达,不仅是语言,更是童年记忆里的烟火气,是家族传承的温暖,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归属感的密码。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乡音:有人在老乡群里坚持用方言聊天,有人制作方言短视频分享家乡文化,有人教孩子说祖辈的土话 。因为我们深知,乡音是乡愁的根,留住了方言,就留住了对家乡最鲜活的记忆。 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而方言让我们记得从哪里来。那些偶尔蹦出的方言词汇,不是语言的“失误”,而是来自故乡的温柔问候。无论漂泊多久,乡音未改,乡愁便有处安放。#方言 #我为家乡代言 #山东话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