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离大谱!物理19分的我,竟被这本“不正经的科学书圈粉了 朋友们,坦白局!作为一个高中物理考过19分的纯血统文科生(历史政治接近满分的我来挽尊了🥹),我曾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碰数理化。 奈何天道好轮回🙃。我生了个“理工脑”的娃,才四岁,就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我进行了知识清算: “妈妈,为什么植物不会讲话?” “妈妈,大海里是不是有发动机?” “妈妈,你能帮我组装一下磁生电吗?” ……(救大命!!🤯) 育儿博主教我们:“要说‘我们一起找答案’。” 说得轻巧!谁懂一个逃离数理化二十年的老母亲,重新啃初中知识的痛!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名字很怪的书——《吃太阳》。 本以为又是什么深奥玩意,结果……我被它的“美貌”骗了,却被它的“灵魂”圈粉了!这书,它不!正!经! 作者是个英国人,翻译得那叫一个绝,冷幽默里带着诗性,骚包得不行!🤓 开篇就是虎狼之辞:《我由碳构成》。第一句直接给我震住了——“你由恒星的余烬构成。” 原以为是首诗,往下看,全是硬核科学!他说我们身体的一切元素,都来自古老恒星的爆炸与尘埃。 那一刻,我这个《红楼梦》博主DNA动了——按这说法,我可能真喝过曹雪芹喝过的水!(这种跨越时空的宇宙级联动,谁懂啊!) 而最大的惊喜,来自我那个四岁的“理工脑”崽。 我问他:“太阳能吃吗?” 他一开始说:“烫嘴,不能。” 等我给他读完《吃太阳》这篇,他小脑瓜一转,自己捋出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 “我们吃的植物‘吃’太阳(光合作用),小猪小牛吃植物,我们吃植物和小猪小牛,所以我们也在‘吃’太阳!还有灯也‘吃’太阳,因为电来自煤炭,煤炭是植物变的!” 老母亲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终于有一本书,能让我这个物理渣妈妈和理工脑儿子,在同一页纸上达成共识,各自找到快乐了! 所以,如果你也: 是个惧怕硬核知识的“文科魂” 家里有个问倒你的“为什么”宝宝 或者,单纯想读点不一样的诗意科学 那这本“骚包”的《吃太阳》,真的可以试试。它不负责教你考试,但能给你一种全新的、浪漫的视角,去看待我们和这个宇宙的关系。 (最后,附上我用书中语言写的一首小诗,证明它的诗意) 你由恒星的余烬构成, 每天以太阳为食 却无法叙述今天的自己 当你关心云 你也许会感到心碎 和脖子疼 我们生存于宇宙洪荒之中 你可知道月亮因何而高悬? 你可在意珊瑚为何而疲惫? …… 一切就在这瞬间 我们无法获得永恒的真理 #吃太阳 #读书 #科学 #育儿 #科普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丹尼尔·伯努利(1700-1782)是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医学博士,伯努利科学家族中最具应用成就的代表,其著作《流体动力学》开创了流体力学这一学科,其中提出的伯努利原理成为理解流体运动与压力关系的基石。他出生于荷兰格罗宁根,是数学家约翰·伯努利的次子,在家族的数学氛围中成长,却遵从父命先后攻读哲学、逻辑学并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丹尼尔科学生涯的转折点始于他将深厚的数学分析能力与其在生理学、物理学领域的兴趣相结合,这使他超越了纯数学研究的范畴,致力于用微积分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 这一突破性思考的顶峰是他在1738年出版的《流体动力学》。在该著作中,他基于能量守恒思想,推导出在理想流体稳定流动中,流速增加将导致压力减小的著名原理,即伯努利原理。这一成果不仅完美解释了船舶的“吸力”效应等流体现象,更为空气动力学与水力学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丹尼尔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早在1724年便因解决“里卡蒂微分方程”的原创方法而崭露头角,并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奖;他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统计和接种风险评估,其著作《关于度量和风险概率的新理论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学领域,他发展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雏形,提出气体压力源于大量分子对容器壁碰撞的统计结果。这位斯特拉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的教授,虽因与父亲约翰激烈竞争并共享1734年巴黎科学院大奖而导致关系破裂,但其工作成功地将牛顿力学与分析数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连续介质领域,架起了连接牛顿与欧拉时代的桥梁,其思想至今仍在从航空工程到心血管生理学的广阔领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科技 #科学 #历史#人物#西方伪史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