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上个星期利用了两节语文课给孩子们开展了一场辩论赛。 原因是《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句,但是班上有些孩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且他们的理由较充分。于是我让他们提前收集资料佐证。一场辩论赛就拉开了帷幕,七十多分钟的辩论,我和孩子们全程“火爆”参与,兴致满满,思维不断碰撞!让我惊讶和欣喜的是,最终全班同学投票环节,竟然反方观点取胜 !这是我所喜闻乐见的,因为语文本就没有什么唯一的固定的答案,需要孩子们发散性思维高阶思维,兼具感性理性地表达。这场辩论,结果无论输赢,我希望孩子们能养成独立思考、钻研探索、敢于表达、不人云亦云的精神,这在如今显得尤为宝贵,也将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原视频有七十多分钟,我己经剪辑了很多,并有很多地方三倍速播放,最终压缩成了15分钟。这次记录,我相信将会给孩子们初三这一年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最后有一个采访环节,班上的一个顶级学霸,本最开始支持正方观点,随着辩论地推进,又支持反方观点,再又觉得两方都有道理!我想,这就是对这场辩论最大的褒奖,也是辩论的意义。 视频前01:36秒和视频后13:45秒是我对这场辩论赛的点评和对孩子们的寄语,1.5倍速播放,中间则是激烈的辩论环节,很长,所以3倍速播放,需要较强的文言文语法功底才能听得懂,所以大家无需关注孩子们说了什么,哈哈~只需感受这份对探索钻研的“热烈”、独立思考的“魅力”以及现场自由辩论的“激情”,这本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追光的日子演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愿你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样的课堂氛围真的爱了
00:00 / 1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曾国藩说: 五更醒,展转不能成寐,盖寸心为金陵、宁国之贼忧悸者十分之八,而因僚属不和顺恩怨愤懑者亦十之二三。实则处大乱之时,余所遇之僚属尚不十分傲慢无礼,而鄙怀忿恚若此,甚矣,余之隘也。余天性褊急,痛自刻责惩治者有年,而有触即发,仍不可遏,殆将终身不改矣,愧悚何已。(释义第二集) 阅读理解二: 三、以大局为先的忧患意识:公私情绪分主次,国事为重。 在曾国藩的价值排序里,“国事”永远优先于“私事”。 日记开篇便点明,他失眠的核心原因是“十分之八的忧虑是为战事大局“,而因僚属不和产生的愤懑仅占“十之二三”——即便私人情绪让他烦躁,仍能清晰区分“公忧”与“私愤”的主次,不被个人恩怨淹没对大局的牵挂。这种“以国事为重”的忧患意识,是他作为臣子与管理者的核心担当,也贯穿其一生行事。 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外物,多找自身问题。 这一点是对前文“反求诸己”思想的生动践行。 面对僚属不和的问题,他没有抱怨“僚属傲慢”,反而反问自己:“余所遇之僚属尚不十分傲慢无礼,而鄙怀忿恚若此,甚矣,余之隘也”——将“愤懑”的根源归结为自己“心胸狭隘”,而非外部他人的过错。这种“遇事先找自己问题”的思维,正是他反复强调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其处世中“少怨尤、多内省”的关键。 核心总结 这篇日记本质是曾国藩“修身即修行”思想的缩影:他不把“修身”当成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情绪波动、每一次人际摩擦中——从独处时的自我剖析,到对天性短板的终身对抗,再到公私取舍、反求诸己,最终指向“成为更克制、更担当、更清醒的人”。这种“从细节处修、向自己开刀”的务实态度,正是他修身思想的生命力所在。#曾国藩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曾国藩说: 五更醒,展转不能成寐,盖寸心为金陵、宁国之贼忧悸者十分之八,而因僚属不和顺恩怨愤懑者亦十之二三。实则处大乱之时,余所遇之僚属尚不十分傲慢无礼,而鄙怀忿恚若此,甚矣,余之隘也。余天性褊急,痛自刻责惩治者有年,而有触即发,仍不可遏,殆将终身不改矣,愧悚何已。(释义第一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 凌晨三四点就醒了,辗转反侧无法再入睡。内心大概有十分之八是在为金陵、宁国一线的敌军而忧虑惊悸;另有十分之二三,则是因为同僚下属不和睦、因恩怨而愤懑不平。但实事求是地说,身处这天下大乱的时代,我所遇到的同僚下属其实还算不上十分傲慢无礼,而我的内心却愤懑到如此地步,我的心胸实在是太狭隘了!我天性偏急暴躁,多年来虽极力自我反省、约束克制,可一旦被触动,火气仍会瞬间爆发,根本按捺不住。——恐怕这辈子都难改掉这毛病了。想到这里,真是无比的羞愧和惶恐啊! 阅读理解一: 曾国藩终其一生奉“修身为本”为圭臬,其五更醒后辗转难寐的日记,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活注脚,具体可拆解为四重核心维度。 一、慎独自省:独处时直面内心,不避己过 “慎独”是曾国藩修身的核心法门,指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时刻,仍能清醒剖析自己的念头与情绪——日记里“五更醒,展转不能成寐”的场景,正是他独处反思的典型时刻。 他没有回避内心的“忧”与“愤”:一方面坦诚自己“为金陵、宁国之贼忧悸者十分之八”,即为忧国事;另一方面更敢直面“因僚属不和顺恩怨愤懑者亦十之二三”,即为私人情绪愤懑。甚至进一步追问:“余所遇之僚属尚不十分傲慢无礼,而鄙怀忿恚若此,甚矣,余之隘也”——不怪僚属无礼,反而归因于自己“心胸狭隘”,这种“向内归因、不迁怒”的反思,正是“慎独自省”的精髓。 二、克己修身:明知天性短板,仍终身与之对抗 曾国藩从不避讳自己的性格缺陷,反而将“克己”(克制本性中的不足)作为终身功课。 日记中他直言自己天生脾气急躁,且承认“痛自刻责惩治者有年,而有触即发,仍不可遏”——明知这是难改的天性,却没放弃“刻责惩治”;即便“殆将终身不改”,仍因未能克制而愧疚惶恐。这种“知其难而为之”的自我约束,正是他“克己修身”思想的体现:修身不是追求“无过”,而是“知过、悔悟、持续修正”。#曾国藩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