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5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原文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00:00 / 0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古诗词1年前
《师说》[唐]韩愈(768-824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简析: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深入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旨在引导和教育青年人,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作者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他不顾世俗眼光,鼓励独立思考。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2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