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35: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6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29
孙大圣i1年前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绝对最低界限,总是有工作日的这个必要的,但能缩减的部分形成。如果整个工作日缩小到这个必要的部分,那么剩余劳动就消失了,这在资本的制度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 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力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 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月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2-资本论1卷14章2节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 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另一方面,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正是表现为大工业的特有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个生产部门,它就不再是单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那就更是如此。 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但是,如果注意一下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立并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只要涉及到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绝对剩余价值-名词解释 绝对剩余价值 它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资本家榨取的剥剩余价值就越多,剥削程度也就越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说:“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生产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而且发展比较缓慢,用延长工作日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起了主要的作用。 假定工作日的长度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家把工人的工作日延长,每延长1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1小时,反映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也随之升高;如果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剩余价值便达到150%。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工作日的最高限度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生理的限制。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睡觉、吃饭等等,这是人们生理上所必须的,否则,工人的劳动力得不到恢复,就不能继续给资本家劳动。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总要有一部分时间用于看报、娱乐、照顾子女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等,这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它要根据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来决定。可是,由于资本家像狼那样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生理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工作日的延长,“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所以,一方面是资本家要尽量延长工作日,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则是一直为缩短工作日同资产阶级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资本家为迫使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延长工作日之外,还采用了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因为这同延长工作日一样,工人也是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的。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工作日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资本论》1卷15章1节 在这个假定下,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三个规律决定的: 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 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 由此结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地,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 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按照第三个规律,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动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界限是由劳动力价值的新的界限决定的。但下降程度要取决于资本的压力同工人的反抗这二者的力量对比。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是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不是它们的量。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李嘉图表述了上述三个规律。他的缺点是:1、他把这些规律特殊条件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理所当然的条件。2、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率的各种规律同利润率的各种规律直接混为一谈。
00:00 / 1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相对剩余价值-名词解释 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价值。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说:“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才能做到。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当然,在生活资料的价值中也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随之降低。于是,劳动力的价值也就跟着下降。这样,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延长,剩余价值也跟着增加起来。例如,原先在12小时的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现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但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减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8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200%,即比以前增加了一倍。正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推动着资本家不断地改进技术、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以,马克思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比,这种剥削方法更为隐蔽。资本主义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就靠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6
00:00 / 08: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8: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1.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不变。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场) 3.支付手段: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事后)。 4.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6.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凝结为商品价值,如同水是冰的实体,冰是水的凝结一样。 7.劳动产品天然并非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8.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商品交换的过程不但是人们交换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人们相互比较自身劳动(商品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的交换),实际上则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9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商品的“天然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1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不是由劳动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考研政治笔记#考研资料#考研加油 #逢考必过 #上岸上岸上岸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