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2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04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57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天中客1周前
#原创作品 #三苏家风与千年传承 #历史人物 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家风,不仅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迹,更深刻塑造了后世中国家庭文化的价值取向。其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核心层面: 📚 一、确立“读书正业”的家教根本 三苏家风将读书的目的提升到“经世致用”的高度,深刻影响了后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学以致用的导向:苏洵强调文章应“言必中当世之过”,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即写作需针对社会弊病,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将读书与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紧密联结,超越了仅为科举功名的狭隘观念。 独特的教育方法:苏洵教育子女的方法独具匠心,例如有意识地将好书藏起以激发苏轼、苏辙的“猎奇”心理前去偷看,以及让儿子们通过抄书来诵读经典,所谓“抄一遍阅一遍”。苏轼也将此法用于教育自己的子侄,倡导“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的学风。 营造读书环境:苏序“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的理念,以及苏洵亲自校勘数千卷藏书“以遗子孙”的举动,为后世树立了“家中的书房才是最好的学区房”的典范,引导家庭关注物质之外的精神文化积淀。 💎 二、树立“孝慈仁爱与非义不取”的处世准则 三苏家风中“孝慈仁爱”与“非义不取”的准则,成为后世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孝慈仁爱”的身教:苏轼曾自豪地写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其先祖苏杲、苏序在饥荒年间无偿赈济灾民的行为,以及苏轼兄弟在父母去世后立即返乡守孝的史实,均体现了苏家将孝道由家庭推及社会的仁爱精神。苏轼在各地为官时,设立育儿会救助弃婴、创办安乐坊等惠民举措,正是这种家风在外为官时的具体体现。 “非义不取”的清廉启蒙:程夫人“不发宿藏”的故事给年幼的苏轼上了深刻一课。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下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正是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这种对“不义之财”的警惕,成为后世无数家庭进行廉洁教育的经典案例。 🏛️ 三、奠定“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理念 三苏家风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仕途官德的理解,特别是苏轼的实践,将清廉勤政的为官之道具象化。 明确的为官准则: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强调功业毁于贪婪,德行成于廉洁。他将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融入家风,主张“保民生”、“与民同乐”。三苏家风的当代价值,在于其成功地将“读书立业”的个人修养、“孝慈仁爱”的家庭伦理、“非义不取”的廉洁操守以及“为政清廉”的社会责任!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1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