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1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
00:00 / 0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22
爱琴海1周前
减少羞耻感,谨守父母的职责边界 好,接下来我们聊聊“看见孩子”的第三条原则,那就是“减少羞耻感”。 有对父母跟贝姬倾诉道: “明明是姐姐把妹妹惹哭了,但就是不肯道歉,太不懂事了!” 还有父母说: “儿子不会做数学题,我们好心辅导,他还发脾气,真是顽固不化!” 还有“我女儿被开除了,她却骗我们说没有,为什么要撒谎成性呢?”等等。 贝姬提醒父母们,或许是因为做错了事,或许是无法达到要求,孩子就会被“羞耻感”卡住,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为此感到羞愧,于是躲进内心的堡垒藏了起来,此时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拒绝道歉、不愿意接受帮助,或撒谎等。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识别这种羞耻感,帮孩子们从“被卡住”的状态摆脱出来。 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姐姐把妹妹惹哭了却不肯道歉。 拒绝道歉是羞耻感的典型表现,表面上看孩子显得冷漠无情,实际上她是被自己的“坏”和羞耻感吓到了。 她不敢道歉,因为一旦道歉就意味着自己真地变成做错事的“坏孩子”。 如果此时父母意识到孩子被羞耻感卡住了,就不要继续催姐姐道歉,而是先按下暂停键,安慰姐姐说: “我知道说对不起很难。 你还没准备好,那么我先帮你给妹妹说吧。” 让这事儿先告一段落。 等父母发现姐姐不再被羞耻感困扰后,再继续这个话题: “说对不起的确很难,作为大人我都觉得很难!” 然后看看姐姐会说些什么。 当父母用共情和理解告诉她自己不是个“坏孩子”,而是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在乎的“好孩子”,她就会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态度有所松动,会以各种方式向妹妹表达歉意。 这里要提醒的是,羞耻感造成的心理影响会长期存在。 比如有些父母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儿子一哭就斥责他“脆弱”“不像男子汉”,于是孩子不得不藏起内心的脆弱,假装“坚强”。 这会让他的焦虑不断累积、发酵,直到彻底爆发。 更重要的是,羞耻感会通过代际进行传承。 所以父母在努力觉察、减少孩子羞耻感的同时,也要花些时间对自己进行反思:比如我的哪部分自我得到了认可、共情和接纳,哪些自我被隐藏了起来? 这些隐藏部分对现在的我有什么影响? 等等。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羞耻感经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