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为深入探究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综合效益,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大局,中国矿业大学“‘碳’索青杉·向绿新生”实践团于7月21日前往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首次实地调研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生态修复对社会、经济、生态的协同驱动机制”这一核心议题,通过严谨的实地考察与深入调研,旨在为区域生态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聚焦湿地植被,夯实碳汇研究根基 7月21日,实践团将调研首站聚焦于潘安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植被。团队成员深入湿地腹地,对池杉、朴树、芦苇、荷花荷叶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植被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不同植被的生长态势、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涵盖叶片色泽密度、植株高度、覆盖度等细节。调研过程中,成员们采用了样方调查与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队员们通过拍摄高清照片,系统性记录各类植被生长状态。这些影像资料是潘安湖湿地当前植被状况的真实呈现,将为未来研究该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估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量化固碳能力奠定基础。 探访转型典范,见证生态与社会的融合共生。 调研第二阶段,实践团探访由废弃场馆转型而成的“润势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基地保留旧日工业或大型活动痕迹,将原有建筑结构改造形成集生态科普、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 基地内功能分区清晰:生态科普区通过展板、模型和互动装置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知识与环保重要性;实践活动区有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成员们观察到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制作竹筏、体验水火箭发射原理、进行基础木工操作;学生作品展览区展示了各类实践成果。 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通过设计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参与,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该基地是潘安湖地区废弃资源转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将环境治理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推动了当地教育、文化和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实践收获丰硕,深化绿色发展的青年认知。#暑假社会实践 #三下乡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低碳环保 #大学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79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