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0
理平1月前
内心深邃 顺应自然 回归本真 回归于“道” 理平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是老子对世俗之人与得“道”之人的一种对比性描述,表达了得道者(或圣人)与世俗之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译文: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好像去享受好大的宴请,如春天去登台远眺。我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一般无邪;休闲浪漫啊,好像浪子一样不知所归。众人都有富余之物,而独独我好像什么都无所谓。我只有一颗愚人之心!众人显赫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我的思想辽远啊,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汹涌澎湃;我的心灵自由啊,象大风一样缥缈不定永不停息。众人都有显露身手的本事,独独我顽固且卑微。我唯独与人不同之处,关键在于我心中有“道”。 感悟:这是老子对“得道者”与“世俗之人”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的鲜明对比:世俗之人:追求外在的繁华、名利、聪明,表现为熙熙攘攘,昭昭察察,看似充实快乐,实则迷失自我。得道者(我):淡泊宁静,看似愚钝、昏昧、孤独、无为,实则内心深邃、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回归于“道”。 老子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道”的尊崇,以及对“无为”“自然”“返璞归真”生活态度的推崇。他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外在的浮华,而应当回归内在的宁静与道的滋养。 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性描述。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远大抱负,有崇高信仰之人,更是一种能体“道”、悟“道”、修“道”、得“道”和行“道”之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或一般的人。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宁静,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这正是老子区别于一般众人和俗人的地方,也是体“道”、悟“道”、修“道”、得“道”和行“道”之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和胸怀。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9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