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本草纲目:黄芪:释名」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中药本草纲目 #中医文化 #中医养生 #中医传承 #中医科普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学巨典”。以下是该书的简要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李时珍(明代,1518-1593) - 成书时间:1578年(明万历六年) - 篇幅:共52卷,约190万字 - 收录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 - 附方:11096首 - 插图:1160幅 2. 内容结构 全书分为16部、60类,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编排,系统总结了16世纪前的药物学知识: 3. 主要特点 - 科学分类:采用“析族区类”的方法,按物质属性分类,而非传统“三品”分类法。 - 纠正谬误:纠正前人错误(如“穿山甲诱蚁而食”的观察错误)。 - 实证研究:通过野外考察、亲尝百草验证药性(如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 综合实用:每药下分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兼顾理论与应用。 4. 历史影响 - 国内:清代被奉为药物学经典,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收录。 - 国际:17世纪传入日本、朝鲜,18世纪被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等,达尔文曾引用其资料。 - 现代:2011年《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5. 著名事例 - 三七的发现:记载其“止血、散血、定痛”功效,至今为云南白药主要成分。 - 麻黄平喘:麻黄碱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拟肾上腺素作用。 6. 局限性 - 受时代限制,部分记载存在迷信(如“寡妇床头灰”入药)。 - 某些药物分类混杂(如将“人部”单列)。 此书不仅是药物学专著,更涵盖生物学、矿物学、农学等领域,堪称明代科技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