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68
广东德庆有位战友太厉害了,居然第三次入伍进部队。空军、武警、信息支援部队他都服役过,而且这第三次入伍,距离他退伍仅仅才半个月! 我们当过兵的人,对二次入伍都十分羡慕,这位战友竟能第三次入伍,怎能不让我们又羡又妒! 这位战友名叫陈诒科,来自广东德庆,今年9月才24岁。他先后在空军、武警、信息支援部队服役。 2020年9月,他成为空军新兵。 2023年9月,他又成了武警新兵。 2025年9月,24岁的他第三次入伍,加入信息支援部队。 而此次入伍,距离他退役仅过了半个月。 回顾他的参军经历,2020年他首次报名参军。当时他考取了某专科院校,网上报名并通过各项考核后,光荣成为空军某部新兵,还向学校申请保留了学籍。 2022年9月,2年服役期满,他回到院校完成学业。 2023年7月,他再次报名参军,各项条件合格后,被批准到武警某部服役。两年后服役期满,他再度脱下军装。 2025年9月,退伍才半个月,已有4年军旅经历的他,赶上地方征兵,一切符合条件且一心想回部队,最终被兵役机关批准入伍到信息支援部队。 从“天空蓝”到“橄榄绿”,再到“松枝绿”,他穿过三种军服,着实令人羡慕。 我1980年10月参军,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后交流到驻川集团军部队,部队后来改编为武警,1998年8月我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地方。我穿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服装,有过边防部队和集团军部队经历,优待证认定的服役年限为17年10个月,战友们都很羡慕我,可我却羡慕那些二次入伍的战友。 如今,我更羡慕24岁的陈诒科战友。他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完美契合,还第三次入伍到部队。 不过,有战友议论,他身体素质好、政治思想过硬,还是优秀士兵。第一次服役时,部队没把他作为特殊人才留下;第二次入伍时他已完成大学学业,文化水平高,部队也应将他留下发挥作用。如今他第三次入伍,有人觉得他已两次经历退伍多少浪费了他的青春,也增加了征兵成本。 但我相信,他第三次入伍,距第二次退伍仅半个月,就像回部队探了次亲,对部队一切都熟门熟路,定会被当作骨干,在部队充分发挥作用。我个人觉得,或许他以后还会有在海军或战略支援部队等部队服役的经历,但退伍三次后再第四次入伍,恐怕很难了,毕竟年龄大了。 我期待这位战友在部队能人尽其才,也希望部队能善用人才! 战友们羡慕三次入伍的陈战友吗?对他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51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如果美国F22不停产,会有中国歼20的今天吗?美国又是如何把750架F22,“折腾”到仅剩100多架的? F-22“猛禽”的衰落源于多重因素:冷战结束使其失去主要对手,国防预算骤减;战略转向反恐战争,F-22这种高端制空战机变得“大材小用”;天价成本与维护难题(隐身涂层娇贵、备件短缺)使其成为“吞金巨兽”,单机成本超3.6亿美元,维护成本是普通战机三倍;政治博弈导致生产计划被连续7次削减,从750架最终定格在187架。如今,能飞的仅剩百架出头。 歼-20的崛起势不可挡,与F-22是否停产关系不大。 中国依托强大的工业体系(五条脉动生产线、全国2000家供应商协作)和技术突破(如涡扇-15发动机),实现了歼-20的高性能、低成本(约1亿美元)和高速量产(年超百架)。其先进技术(更小雷达反射面、更强雷达探测、超远程导弹、无人机协同能力)和庞大服役数量(已超400架) 已形成对F-22/F-35的代差优势,构建了强大的区域拒止体系。 结论: 即便F-22造满750架,也无法阻挡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国家意志发展出歼-20。F-22的衰落是美国自身战略误判、成本失控和工业体系问题的结果;歼-20的成功则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科技崛起的必然产物。这场“天空权杖”的交接,核心在于国家工业实力与战略定力。#抖音精选 #硬核深度计划
00:00 / 0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51
00:00 / 06: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