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当我们在朋友圈计较谁少点了一个赞时,将近1300年前,杜甫正把第15首诗寄向杳无音讯的李白。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那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 那一年,他们还不知道,在往后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将一起成为无可觊觎的,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 那一年,在盛唐的诗坛上,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只是崭露头角;在政治上,李白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经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而杜甫自24岁进士落榜后还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在才情上,二人却是一见如故,彼此倾心。 745年,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畅游了齐鲁大地。746年,杜甫追忆似水年华,在《饮中八仙歌》中为李白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此后,杜甫更为李白倾洒笔墨,接连写了“忆李白”、“梦李白”、“怀李白”等十五首诗。但这份热情,在李白的世界里只是万千掌声中的一声。”而李白流传下来的,公认的写给杜甫的诗只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朋友之间进行到这一步,你是否有共鸣: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何你只是淡淡的?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做朋友吗?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李白和杜甫并不只是现实意义上的“驴友”和“酒友”,他们更是理想主义者以心灵相交的知己。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把思念融入梦中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把离别摁进酒里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独对残灯,替李白抚平盛名之下的忧伤的褶皱;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情汶水表达对杜甫的浩荡思念。” 15:2又如何,我为你写诗,并不只是为了让你看到,更多的是要表达我的内心;我思念着你,并且知道你也在思念着我,这就够了。 2:15又如何,感情的多少,不止在诗里,更在心里。我思念着你,就像云帆之于沧海,你一来,便可乘风破浪,我不说,但你明白。#文学 #生活美学 #倾听 #思想 #疗愈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欣赏唐诗。这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创作的《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对䕫州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个人身世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的悲剧色彩。 诗的意思:𧃍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听猿哀鸣几声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 首联诗人以夔州孤城的落日为背景,营造出孤寂、萧瑟的意境,象征着诗人远离京城的孤独与失落。诗人“每依北斗望京华”表达了对长安的深切思念,既是对故乡的眷恋,也是对国家命运的牵挂。 颌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啼的哀鸣触动诗人内心的悲伤,而“奉使虚随八月槎”则运用典故,借张骞的传说,暗示自己渴望归乡或重返仕途的愿望落空,虚实结合,强化了诗人漂泊异乡、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哀伤。颈联“画省香炉”指诗人曾供职的尚书省,回忆往昔在官场的岁月,如今却因病卧床,与昔日的荣耀形成鲜明对比,“山楼粉堞隐悲笳”描绘山城傍晚暮色中凄凉的悲笳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忧伤,将个人身世与国家的衰败相融合。尾联诗人以月光从藤萝移至芦荻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迁,也象征着诗人孤独漂泊的漫长岁月。 这首诗以𧃍州秋夜为背景,通过孤城落日,猿啼、悲笳、藤萝月、芦荻花等意象,交织个人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完美融合,使诗歌既有深沉的个人情感,又有广阔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其“诗史”般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每日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