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01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0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嫉妒永远是人们心里的一根刺 心理学研究发现  92%的人承认曾对他人产生过嫉妒情绪  嫉妒触发时,大脑前扣带回皮层(负责痛苦感知)会异常活跃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平均每天会经历3-5次微型嫉妒时刻     剖析心理机制 1. 嫉妒的根源:  心理学家霍兰德发现,当比较对象与自我认知相似(如同事、老同学)时,对方的成功会直接威胁到TA的自我价值感。  那句潜意识的”凭什么是你“,其实是TA在呐喊”为什么不是我?“   2. 打压者的行为逻辑:  通过贬低你的成就(”这运气罢了“)维持优越感  用过度追问隐私(收入、感情)获取”对比素材“  将你的低调误解为”不过如此“,把你的实力归因于”有背景“”走捷径“   嫉妒,从哪里来? 自我价值的“天平”失衡,心理学家霍兰德的研究发现,嫉妒的根源往往在于自我价值感的动摇。当一个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成功,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时,内心深处的“天平”就会失衡。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与他人对比,而当对方的成功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嫉妒的情绪就会悄然滋生。 稀缺心态的作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很多东西都是“有限的”:机会、资源、认可……当我们看到别人得到了这些“稀缺资源”,就会本能地感到焦虑和不安。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只有几个学生能获得奖学金。当你的同学拿到了奖学金,而你没有时,你可能会想:“凭什么是他,而不是我?”这种稀缺心态,让我们觉得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从而加剧了嫉妒的情绪。 成长经历的影响我们的成长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嫉妒的敏感度。 嫉妒,是人性的“暗面”吗?嫉妒确实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但它并不是完全的“负面”。从心理学角度看,嫉妒其实是一种提醒。它在提醒你,你的内心深处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嫉妒,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结语,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藏着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对稀缺资源的渴望,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枷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调整比较的视角,专注于自我成长,我们才能真正与嫉妒和解,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不再需要通过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人生感悟 #人生智慧 #小故事大道理 #正能量 @抖音小助手 @抖音创作灵感 @抖音创作小助手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