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 轼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7)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从苏轼的诗集中提出许多诗句,说他讥讽新法、造诣甚上,八月将他逮捕入狱。后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题目原作《记承天夜游》,“寺”字是后人加的。此文写于苏轼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承天寺,在今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③〔念〕考虑,想到。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子里。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 ⑩〔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⑪〔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张怀民和作者同是贬谪之人,见明月而“未寝”,可见他们是知音。 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新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主旨句:点睛之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中庭赏月﹣﹣庭下月景﹣﹣月下感叹 [内容主旨]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 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承天夜游图》 〔清〕任伯年作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