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2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0
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大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263年灭亡止,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含蜀汉)。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制度基础,也孕育了“汉族”这一名称的由来。 西汉初期,刘邦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至文景时期,国库充盈,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征服南越,版图空前扩大。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交流进入新纪元。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不久天下大乱。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国”,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开创“光武中兴”。东汉中期,班超经营西域,再次打通丝绸之路,科技文化也有长足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发军阀割据。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汉朝名义上灭亡。但刘备随即在成都称帝,延续汉祚,史称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推行法治,南征北伐,虽国力有限,却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大汉王朝正式终结。 大汉王朝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更反映在民族认同上。汉朝强盛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周边民族称汉朝人为“汉人”。久而久之,“汉”从王朝名称逐渐演变为民族名称。魏晋以后,“汉人”“汉族”的称呼日益固定,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代称。 大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篇章。它的制度创新、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也使“汉”这一称号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延续至今。 大汉王朝的历史启示我们:统一是历史大势,强盛的国力是民族尊严的保障,而文化认同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今天的汉族,正是在大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7: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半闲人1月前
大秦帝国的统一战争是由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主导,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十年,以闪电般的速度逐一灭掉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1. 灭韩(前230年):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首当其冲,被秦将内史腾率军攻灭。拉开了统一的序幕。 2. 灭赵(前228年):秦将王翦利用赵国饥荒,大破赵军,攻陷邯郸,俘虏赵王。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数年后也被消灭。 3. 灭魏(前225年):秦将王贲(王翦之子)引黄河水灌淹魏都大梁,城毁,魏王投降。 4. 灭楚(前223年):这是最艰难的一战。起初秦王轻敌,派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失败。后改派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以逸待劳,大败楚军,攻破楚都寿春,俘虏楚王。 5. 灭燕(前222年):在灭楚同时,王贲率军北上,攻破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实际上在之前荆轲刺秦失败后就已遭受重创。 6. 灭齐(前221年):齐王建长期采取“事秦谨”(恭顺侍奉秦国)的策略,不与各国合纵抗秦,最后被王贲大军从燕地南下,兵临城下,不敢抵抗而投降。 统一的原因: ·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军力日益强盛,建立了高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 远交近攻策略成功: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逐个击破。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意志坚定,善于用人(如重用尉缭、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将)。 · 六国自身问题:各国之间互不信任,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意义: 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