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概述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此时他已年老体弱,生活困苦,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年老多病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句解析 •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极其萧瑟的秋景图。风急、天高,营造出一种空旷、凄凉的氛围。猿猴的哀啸声,更增添了几分悲戚。在清澈的水中小洲旁,沙滩是白色的,鸟儿在急风中盘旋飞翔。“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从视觉和听觉多个角度勾勒出一幅雄浑悲凉的画面。 •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不尽”,使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得到极大的拓展。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更传达出时光流逝、历史沧桑的感慨。“萧萧”“滚滚”摹写出落木飘落和江水奔涌的声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汹涌波澜。 •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这联是诗人情感的集中抒发。“万里”点明诗人漂泊之远,远离故乡;“悲秋”既点明了时节,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常作客”说明诗人多年来一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百年”指一生,此时诗人已年老体弱;“多病”则具体写出了他身体的状况不佳。“独登台”,一个“独”字,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极致,他独自登高,面对萧瑟秋景,心中的悲苦无人诉说。 •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艰难苦恨”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遭遇,包括生活的穷困潦倒、仕途的坎坷不顺以及国家的动荡不安。由于艰难愁苦,诗人的头发早已斑白。“潦倒”进一步强调了他生活的窘迫。“新停浊酒杯”,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偏偏因病刚刚戒酒,这使他的痛苦无处排解,更增添了几分无奈和凄凉。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如颔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杜甫律诗高超的艺术技巧。 • 情景交融:诗中景与情紧密结合,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后两联抒情,情中有景。诗人将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7
#传统文化 百年孤影落秋江:杜甫《登高》诗文赏析 《登高》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在夔州登高远眺时所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全诗将萧瑟秋景与诗人晚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境遇深度交融,字字泣血,句句含悲,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更是对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悲歌。 诗景解析:秋江萧瑟里的生命苍凉 诗歌开篇四句,以“工笔+写意”的手法铺展登高所见之景: - “风急”“天高”“猿啸”勾勒出秋日高空的肃杀,猿声之“哀”直接奠定全诗悲戚基调;“渚清”“沙白”“鸟飞”则聚焦江面近景,飞鸟“回”旋无依,暗合诗人漂泊无定的处境。 - 后两句笔力陡增,“无边”“不尽”将秋景从眼前拓展至天地宇宙,“萧萧”的落木声与“滚滚”的江涛声,既是视觉与听觉的交织,更象征着时光流逝的不可逆与人生苦难的无穷尽——落叶凋零如人生衰老,长江奔涌似命运无常。 诗情解读:万里悲秋中的人生沉郁 诗歌后四句,由景入情,直抒胸臆 - “万里”写漂泊之远,“悲秋”点时令之伤,“常作客”道尽长期流离的酸楚;“百年”指暮年,“多病”言身体之衰,“独登台”则将孤独感推向极致——重阳登高本是亲友团聚之时,诗人却孤身一人,更显凄凉。 - 末两句进一步深化悲愁:“艰难”既指个人生计的困顿,也暗喻国家局势的动荡;“苦恨”凝结着半生壮志未酬的愤懑,最终都化作“繁霜鬓”的衰老痕迹。而“新停浊酒杯”一句,更是将悲愁推向顶点——连借酒消愁的资格都因老病丧失,这份绝望无计可施,沉重得令人窒息。 艺术特色- 意境之阔:诗人以“登高”为视角,将个人的微观悲苦置于“天地—长江—秋江”的宏大背景中,让个体命运与宇宙时空碰撞,形成“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独特意境,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完美融合。 - 情感之深:通过“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繁霜鬓”等意象,将“悲秋”“客愁”“老病”“孤独”“家国忧”五层悲绪层层叠加,情感浓度堪称唐诗之最。 思想价值:乱世中的诗人风骨 《登高》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它承载的杜甫精神。彼时的杜甫,已历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身处贫病交加的晚年,却始终未放弃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国家的关切。诗中的“艰难苦恨”,既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对大唐盛世不再的痛惜;“独登台”的孤影里,藏着的是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家国情怀。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