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国家的象征、中国古代著名城门,北京特色景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燕王朱棣称帝,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名为承天门。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北京最早的天安门。其形状与后来的天安门大致相仿,但其规模较小,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雷击毁于火。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承天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烧掉北京城九门城楼,承天门上半部荡然无存,只剩下五个门洞。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决定定都北京后,立即着手对北京宫室进行修复。由于进京不久,清朝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于是,清朝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下令在承天门原废墟上进行大规模改建,按明时承天门原貌重修城楼,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以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修缮与扩建天安门,基本保持顺治时改建的形制。在天安门城楼基座周围增建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莲花宝瓶等图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又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汉文”一种文字。1912年后,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门槛相继被拆除,中华门内的东西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以及两侧的宫墙,东、西公生门及其两侧的皇城墙,都被一一拆除,不仅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通道,使长安街成为贯通东西的干道。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9日至14日,为迎接开国大典,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北平市政部门对天安门城楼多年来积存的鸽粪、蒿草等污物进行清除,对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进行简单整修。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五一”前,天安门进行大规模修建。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7月12日拍摄)走进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处东城区东长安街,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广场当时是封建王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呈“T”字形,南部封闭,东西两翼各有一座千步廊,中间是御道。 近代经历了多次变革和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它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新中国建设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拆除了中华门等建筑,广场面积从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4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 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都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当太阳的上边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这一精确的时间计算体现了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天安门广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中心,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符号和国家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敬仰。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东门为人民大会堂正门,门上方悬挂国徽。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的屋架及挑台为钢结构。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134根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由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宴会厅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内有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厅300多个。人民大会堂共分为一区、二区、三区三部分。北部有可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建筑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1959年9月10日,胜利竣工、交付使用。#玩遍大北京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