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尘几录》 ✨ 陶渊明,这位中国古代诗人,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诗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尘几录》一书深入探讨了陶渊明如何从一个隐士诗人演变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性人物,代表着隐逸、自然、超脱世俗的理想。书中不仅分析了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还揭示了他在历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中的影响力,以及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他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是一个文化符号? 🔍 本视频将带您深入了解《尘几录》的核心内容,探讨陶渊明作为文化符号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他的诗歌如何表达隐逸与自然的主题,并展示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 视频内容包括: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从仕途到隐逸生活的转变。 诗歌中的隐逸与自然:陶渊明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分析。 文化符号的形成:陶渊明在历代文学与艺术中的形象塑造。 陶渊明的文化影响:他对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启发与传承。 现代视角下的陶渊明:隐逸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 适合人群: 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符号研究感兴趣的观众。 希望理解陶渊明作为文化象征的形成与影响的学习者。 对诗歌、隐逸文化与中国文化精神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尘几录》,理解陶渊明如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感受他在文学与思想史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听书 #好书分享 #每天学习一点点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起读书
00:00 / 2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