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二十章解读 原典: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lil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颸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出现忧患。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宇宙是如此宽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唯独我好像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众人严厉苛刻的时候,唯独我淳厚宽宏。沉静的样子,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飘逸的样子,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世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昧且笨掘。我与众不同,坚守“道”是我最看重的事。 解读: 本章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追逐外在的名利, 而应该以返璞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众人皆求“有”,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外在的名利,而圣人明于大道独求“无”,守护着自己纯正的内心,少私寡欲,心怀高远,沉浸于美好的精神归宿---大道之境,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一切按规律办事, 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众人皆以“有”为贵,而圣人以“无”为贵。所以,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不为众人所理解的。#《道德经》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史记--屈原列传》第三部分,着重还原了屈原和渔父在江边的对话。 这超越两千年的经典对话,展现了屈原和渔父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态度。这两种态度不仅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屈原的人生态度:坚守信念,宁死不屈,忠诚正直、高洁自守。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信仰而遭到陷害,最终被流放至汨罗江畔。面对人生的巨大挫折,屈原并没有选择妥协或逃避,而是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他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使他甘愿承受孤独和痛苦。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他视死如归,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意志,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然而,屈原的坚守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深知自己的坚持可能无法改变现实,但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这种悲壮的选择让人深感敬佩,同时也引发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而渔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与屈原形成鲜明对比。渔父是一个豁达开朗、与世无争的人。他并不在意世俗的名利和地位,只愿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当屈原向他倾诉自己的遭遇时,渔父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同情或愤怒,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渔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起有落、有曲有直。与其去抗争和改变这些无法掌控的因素,不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他劝慰屈原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灵活应对。渔父的人生态度虽然看似消极避世,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如何以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屈原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而渔父的超脱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宁静。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效仿屈原或渔父的生活方式,但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宝贵的启示和力量。我们可以学习屈原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要学会像渔夫一样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所在… #成长之路 #读史记长智慧 #每天进步百分之一 #传统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理平2周前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一着宇宙无限 理平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自《道德经》第二十章,这是老子将得“道”之人与俗人进行对比性的描述,其意思是:众人显赫自炫,唯独我糊糊涂涂;众人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这不禁令人想起清朝乾隆年间,画家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加写的小字说明:“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其实做人处事,太过精明强干,这与人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只有“难得糊涂”,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让一着才能宇宙无限,这才是体“道”、悟“道”、修“道”、得“道”和行“道”之人的胸怀,而老子就是典范。 当世人争相展示自己的精明强干、明察秋毫时,老子却选择以"昏昏""闷闷"的姿态示人,这种看似消极的处世哲学,实则蕴含着对世俗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在当代社会,"昭昭察察"的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大数据时代,我们被各种精准推送包围;社交媒体上,人们精心修饰自己的形象;职场竞争中,对信息的占有和人际关系的算计成为"成功学"的核心内容。法国思想家福柯揭示的"规训社会",正是这种"察察"文化的极端表现——每个人都被要求透明化、可计算化。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子的智慧反而显现出惊人的现代性:保持适度的模糊与迟钝,或许是我们抵御信息过载和精神异化的最后堡垒。中国古人讲究"大巧若拙",都是对这种生存智慧的不同表达。 "昏昏闷闷"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世俗异化的可能路径。当全世界都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时,老子提醒我们思考:这真的是唯一的方向吗?中国古代隐士传统,从伯夷叔齐到竹林七贤,本质上都是对这种单一价值体系的反抗。"昏昏闷闷"可能恰恰包含着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站在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重读老子的这句箴言,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智慧:既不完全放弃世俗意义上的精明(那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必要工具),又不被其完全异化(那会导致精神的贫瘠)。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一点"昏昏",允许自己暂时看不清;在必要的时候保持一点"闷闷",不必事事较真。这种平衡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超越——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看似无用的昏昏闷闷,或许正是滋养生命本真的源泉,也或许是更为深邃的智慧。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儋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思是: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出现忧患。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宇宙是如此宽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唯独我好像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众人严厉苛刻的时候,唯独我淳厚宽宏。(沉静的样子,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飘逸的样子,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世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昧且笨拙。我和世人与众不同,而我重视取法为道。#国学 #每日分享 #国学智慧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国风国学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2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3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