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百秒荐书丨《活着》 今天要跟大家聊本小说,它的豆瓣评分是9.4分,单本销量至今已超2000万册,它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它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它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坛顶流,华语文学扛鼎之作。它就是《活着》。 《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创作的,至今已经31年。这本书不仅畅销,而且长销,它已经超越了时间、地域甚至文化差异,感动并慰藉着世界各地每一位阅读它的人。余华曾笑称他靠《活着》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从民国后期到上世纪80年代这段大变革历史背景下农村人福贵的一生。从旁观者来看,福贵的命运简直惨到不能再惨,苦到不能再苦。但是当你读着这本书,听着福贵平静而又深情的讲述,你在为他的悲惨遭遇扼腕心酸的同时,你也会为他在苦难中的那些温情悲悯而温暖感动。 余华曾说,福贵不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到最后他没有悲观绝望。即便命运夺走了所有,悲痛之后的福贵依旧自在依然乐观。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包括他的女婿外孙都是最好的,即便一无所有,内在依然踏实富有,因为他拼命地活过,尽情地爱过,深切地感受和体验过。 余华曾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属于他的个人感受,与别人的看法无关。 《时代周刊》评价这本书:“余华用他真诚的笔墨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位存在的英雄。当这本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书读到最后,讲完自己苦难命运的福贵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拉起他的老牛,唱着歌远远离去,我们的心仿佛也随着福贵变得豁达和广阔。 @国家图书馆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 @DOU+小助手 #阅读 #百秒荐书 #读书分享 #荐书 #读书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46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41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50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川尤一3月前
《活着》是推倒重来的果实 虽然我不太愿意相信,但我还是觉得文脉被迫中断这件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极大。 这一点从余华的《活着》就可以看出。 《活着》这本书里,余华的叙述实在是太冷静了。 我读完《活着》之后很好奇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余华,1960年生,6年后余华到了要上学的年纪,文革开始了。 一个刚懂事的孩子生在了比较宽裕的家庭,还能在那样的年代去上学。 他可能很疑惑,为什么书里教的和现实中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6岁到16岁,成长的关键时期,他看到的是流淌的鲜血,听到的是几近哀嚎的惨叫。 如果只是这样,余华的文字可能还会存有一丝温柔,可他的父母偏偏都是医生。 医生少有空闲,余华的童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昨天还有说有笑的人,今天就已经蒙上了白布。 当余华轻描淡写地说出自己在太平间躺着躲避暑气,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他在想什么。 余华说他为了偷懒进了文化馆,说自己迟到了还是第一个去的,终于找到了好地方。 那个时代正值改革开放,追求物质财富的焦虑裹挟着每一个人。 1987-1990年,余华的文字里充斥着非自然死亡。 他的精神世界可以用苦痛两个字来形容,他几乎忘记了如何写作。 他知道要停下来了,于是给自己放假,用初学者的文字写出了《活着》。 很多读者说《活着》的文字很简单,但是很有生机。 这股生机当然不正常,它是余华砍掉枯木之后放了野火,春雨过后才长出的嫩芽。 推倒重来的代价就是只能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因为余华知道只要有风吹草动,这绿芽就会折断。 于是他冷静地写福贵家破人亡。 他写老牛叫着,陪福贵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台湾文学和马华文学里我看到的是小,但是却完整的文字世界。 在中国当代文学里,我看到是枯树上发出了新芽。 #文学 #小说 #余华 #活着 #文脉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9
00:00 / 20: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