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6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1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08
十二经络是中医理论中人体气血运行的核心通道,分为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对称分布于全身。 每条经络连接特定脏腑,并沿肢体特定路径分布,形成贯穿头面、躯干、四肢的网络系统。经络图通过线条和标记展示其走向及关联器官,是学习中医、针灸的重要工具。 十二经络的分布与功能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沿手臂内侧前缘走向拇指,与呼吸系统相关。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部沿手臂内侧中线至中指,调节心脏功能及情绪。 手少阴心经:从腋下沿手臂内侧后缘至小指,主管血脉和神志。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沿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鼻旁,主司消化排泄。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沿手臂外侧中线至耳后,调节水液代谢。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沿手臂外侧后缘至耳前,参与营养吸收。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3. 足阳明胃经:起于面部,经胸腹、下肢前侧至第二脚趾,影响消化与气血生成。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沿体侧至第四脚趾,主疏泄胆汁与调节情志。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沿背部、下肢后侧至小趾,关联排泄与体表防御。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4. 足太阴脾经:从大脚趾沿下肢内侧前缘至胸腹,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足厥阴肝经:从大脚趾沿下肢内侧中线至头顶,主藏血与疏泄气机。 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沿下肢内侧后缘至胸,主生殖、生长与水液代谢。#上热门 #经脉循行 #分享知识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 一、主干循行 起始与脏腑联络起于胸中,直接连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这一过程体现了心包经与三焦系统的表里关系,以及对全身气机和水液代谢的调控作用。 体表分支(胸胁至手指)从胸中分出一支,沿胸外侧浅出至腋下 3 寸处的天池穴(乳头外 1 寸,第 4 肋间隙),向上至腋窝,再沿上肢内侧中线(介于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之间)下行。具体经过: 肘部:进入肘窝的曲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前臂:沿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前行,经郄门(腕横纹上 5 寸)、间使(腕横纹上 3 寸)、内关(腕横纹上 2 寸)、大陵(腕横纹中点)等穴位。 手掌与手指:入掌中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最终沿中指桡侧端止于中冲穴(指尖中央)。 二、分支循行 掌中分支 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缘前行,止于关冲穴(无名指末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这一分支完成了心包经与三焦经的表里交接,形成气血循环的闭环。 三、关键穴位与功能特点 穴位分布规律全经共 9 穴,左右对称,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线、掌中及中指末端。其中天池穴为起始点,中冲穴为终止点,内关、曲泽等为临床常用穴。#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 #经络腧穴学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 一、主干循行:从手指到脏腑的核心路径 手少阳三焦经主干始于手部,向上贯穿上肢外侧、肩部,最终入胸联络脏腑,分 2 个关键阶段: 1. 手部起始与上肢上行(手→前臂→上臂) 起点与交接: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指甲根尺侧 0.1 寸),此处与手厥阴心包经分支(从劳宫穴沿无名指至关冲)完成 “表里交接”,是气血传入三焦经的起点。 手背与腕部:沿无名指尺侧上行,经第 4、5 掌骨间液门穴(掌指关节后)、中渚穴(掌指关节后 1 寸),至腕部外侧阳池穴(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尺侧缘),此为三焦经 “原穴”,是腕部核心节点。 前臂外侧:沿前臂外侧中线(介于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前缘” 与手太阳小肠经 “外侧后缘” 之间)上行,经外关穴(腕背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间)、支沟穴(腕背横纹上 3 寸,外关穴上 1 寸),至肘部天井穴(肘尖上 1 寸,肱骨下端后方凹陷)。 上臂外侧:从肘部向上,沿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后方)上行,经清冷渊穴(天井穴上 1 寸)、消泺穴(清冷渊穴上 3 寸),抵达肩部肩髎穴(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凹陷)。 2. 肩部入胸与脏腑联络(肩→胸→三焦) 肩部转折:从肩髎穴向前下方绕过肩胛部,与督脉大椎穴(第 7 颈椎棘突下)交会,再向前下行至缺盆穴(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 4 寸),此为经络从体表入体内的关键 “入口”。 脏腑关联:入缺盆后深入胸腔,先联络心包络(体现与手厥阴心包经 “表里关系”),再穿膈肌,最终连属三焦本腑(上、中、下三焦),完成 “内属脏腑” 循行,调节三焦气机与水液代谢。 二、分支循行:头面部的重要延伸(胸→颈→头面) 从主干 “缺盆穴” 分出 2 条分支,分布于头面部,是调节耳、眼、咽喉功能的核心路径: 1. 颈→耳后→耳前→额角分支 从缺盆穴向上分出,沿颈部外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经天牖穴(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至耳后乳突下翳风穴(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间凹陷);继续向上绕耳郭后方,至耳前耳门穴(耳屏上切迹前方凹陷),再向前上行至额角丝竹空穴(眉梢凹陷),此为三焦经 “终止穴”,可调节眼部不适。 2. 耳后→目外眦分支 从耳后翳风穴分出,向前下行至目外眦(外眼角瞳子髎穴附近),与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交接,完成 “手少阳→足少阳” 衔接,构成 “少阳经系” 头面循行闭环。#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4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中医经络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条经脉——任脉和督脉。 您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体躯干上的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在正面,一条在背面,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循环,对全身的气血、阴阳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 任脉 - “阴脉之海” 1. 基本定位与走向 · 位置: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 · 走向:起于小腹内(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经过阴毛部,沿着腹部和胸部的正中线直上,经过咽喉,到达下颌部,再环绕口唇,沿面部进入目眶下。 2. 功能与称号 · “阴脉之海”: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都有交汇,对阴经的气血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因此,它被称为“阴脉之海”。 · 主胞胎,调月经:任脉起于胞中(子宫所在区域),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生殖功能密切相关。任脉气血充盈通畅,是女子月经正常和孕育胎儿的基础。 · 调节气血:循行于胸腹正中,覆盖了所有脏腑,对脏腑气血,尤其是心肺、脾胃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3. 主治病症 · 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白带异常、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 · 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胸闷等。 · 局部病症:沿经脉循行部位的问题,如咽喉痛、胸痛、脘腹痛等。 --- 督脉 - “阳脉之海” 1. 基本定位与走向 · 位置: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 · 走向:起于小腹内(胞中),下出会阴部,向后沿着脊柱内部上行,到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至头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2. 功能与称号 · “阳脉之海”:督脉与全身所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有交汇(尤其在大椎穴与六条阳经相交),对阳经的气血有总督、督促的作用。因此,它被称为“阳脉之海”。 · 反映脑、髓、肾的功能:督脉行于脊柱内,上通于脑,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肾主骨生髓”,脊柱和脑都为“髓”所充,故督脉与肾的功能也紧密相连。 · 调节阳经气血:主管一身之阳气,是人体阳气汇聚和运行的通道。阳气足,则人精神焕发、身体强健、抵抗力强。 3. 主治病症 · 神志病:失眠、健忘、癫痫、中风、昏迷等。 · 腰背脊椎疾病:腰脊强痛、脊柱病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 头脑部疾病:头痛、头晕、耳鸣等。 · 热病:发烧、疟疾等。 · 肛肠病:痔疮、脱肛等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3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作为中医十二经脉之一,其循行路线复杂且与多个脏腑相连,具体路径可分为主脉、直行支脉和分支三部分,以下结合《灵枢・经脉》原文及现代中医理论详细解析: 一、主脉循行 起始与足部路径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至足心的涌泉穴(KI1),此处为肾经气血始发之处。随后经舟骨粗隆下方的然谷穴(KI2),沿内踝后方的太溪穴(KI3)上行,分支进入足跟部的大钟穴(KI4)附近。这一路径体现了肾经从足部阴寒之地向身体上部的升发特性。 下肢与躯干路径主脉从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经复溜穴(KI7)、交信穴(KI8),出腘窝内侧的阴谷穴(KI10),继续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最终贯穿脊柱(与督脉交会于长强穴),深入体内归属肾脏,并联络膀胱。这一段路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体现了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中的协同作用。 二、直行支脉循行 内脏联络与上行从肾脏发出的直行支脉,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喉咙上行至舌根两侧(廉泉穴附近),此处与舌体直接相连,故肾经病变常表现为舌干、咽痛等症状。这一过程中,肾经通过肺脏实现 “肾主纳气” 的功能,并与呼吸系统紧密相关。 分支交接与气血流注另一分支从肺部浅出,联络心脏,最终注入胸中(膻中穴附近),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完成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这一分支体现了肾与心的 “水火既济” 关系,若肾水不足,易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心悸、失眠等症。 三、体表穴位分布特点 肾经共有 27 个穴位,左右对称分布。其体表路线可概括为: 足部: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小腿内侧:复溜、交信、筑宾。 大腿内侧:阴谷。 腹部: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均位于前正中线旁开 0.5 寸)。 胸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均位于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这些穴位不仅是肾经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也是临床治疗肾虚、水肿、咳喘等病症的常用部位。#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经络腧穴学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
花花4周前
功理: 任、督二脉属奇经八脉。任脉在前,属阴,走胸腹正中,上到头顶,六阴经脉都来交会,是“阴脉之海”,有调节全身六阴经脉之气的作用;督脉在后,属阳,走腰背正中,上至头顶,六阳经脉都来交会,是“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六阳经脉之气的作用。任、督二脉是练功的主要运气路线。“升降日月任督走”,目的是祛病健身,也是为修炼静功打基础,大药冲关之时一定要走这条路线。 “升降日月”,升者为日,降者为月。“日月”指人体坎离之中的精华。升降日月,是人体先天之气上下来回转动,带动后天五谷之气。那么,先天之气又由什么来诱导呢?用不用意念呢?我们说,不用之用。如果你一心用意念,就成了后天的意识了。心里一动,已经是机灵(真意、灵感、直觉),它自动带动阴阳二气,何必再加那么多意念!还有你的神光,也是领导阴阳二气沿任、督二脉转动的。阳气从督脉尾闾穴(尾骨端与肛门之间)沿腰背上升,经头顶到上唇人中穴(上唇坑中线三分之一处);阴气从任脉舌根开始,向下经喉部、胸部、腹部中线到会阴处,这就是任、督二脉气流的循环路线。任、督二脉通畅了,阴、阳二气相互交融,调节后天五谷之气达到平衡,就会百病消除,健康长寿了。#八部长寿功#道家文化 #任督二脉 #每日分享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一、带脉是什么?它的核心作用 1. 解剖位置: 带脉,顾名思义,像一条腰带。它是唯一一条横向环绕躯干的经脉,绕身一周,在腹部的穴位(带脉穴)约在平脐高度,与胆经交汇。 2. 核心作用:“总束诸脉”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环绕我们腰腹部的“腰带”。它的核心功能是约束和协调所有纵向行走的经络(如肝经、脾经、肾经、胆经等),防止它们“松弛下垂”。 · 约束功能: 就像用绳子捆扎一捆竹子,如果绳子(带脉)有力,竹子(诸经)就被束紧;如果绳子无力,竹子就会散开。对应到人体,如果带脉松弛无力,就无法约束纵行经脉,就容易出现: · 腹部胀满、松弛、肥胖 · 子宫下垂、胃下垂 等中气下陷的症状 · 协调功能: 带脉与多条重要经络相交,尤其是与肝胆、脾胃、肾脏关系密切,因此它能调节这些脏腑的功能,特别是对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 二、带脉对女性妇科的作用 带脉对于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女性的生理活动(月经、白带、妊娠、分娩)都与肝、脾、肾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而这些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 1. 调节月经: 带脉与冲脉、任脉相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如果带脉功能正常,能固摄冲任,则月经周期、经量正常。若带脉失约,固摄无力,则可能导致月经淋漓不尽、崩漏等问题。 2. 收摄白带: “带脉”这个名字就与“白带”有直接关系。中医认为,带下病(白带异常)根本在于带脉不能约束。脾虚湿盛或肝经湿热下注,如果再加上带脉松弛,无法收摄,就会导致白带过多、色黄腥臭等症。所以治疗白带异常,“固带脉” 是治本之法。 3. 固护胞胎: 女性怀孕时,带脉和任脉共同起到固摄胞胎、承托胎儿重量的作用。如果带脉气虚无力,可能会有胎动不安、滑胎(习惯性流产)的风险。 4. 改善妇科器官下垂: 如前所述,带脉的约束力可以防止子宫等脏器下垂。 总结: 在中医看来,一个强健的带脉是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安全带”,它能有效防止气血精微的“泄漏”和下陷。#私密养护#私密护理 #带脉 #女性健康 #盆底肌训练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59: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