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3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第253集】#湖心亭看雪 #张岱 #大自然美景#中国古典文学#雪景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传世名篇,选自其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创作于明亡之后,张岱作为明末遗民,怀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写下此文。全文以简练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十二月(1632年)西湖大雪三日后,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的经历,展现了冬日西湖的极致静谧之美与作者的孤高情怀。 赏析 1. 极简笔墨勾勒极致意境 文中写景仅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细微量词,将广阔天地间的景物浓缩成水墨般的淡远画面。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既凸显了雪后西湖的空旷浩渺,又营造出天地苍茫、人在其中如沧海一粟的孤寂感,笔墨极简却意境深远。 2. 叙事中暗藏情感脉络 文章以时间为线,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静谧起笔,写独自乘舟赏雪的过程,偶遇湖心亭赏雪之人时“强饮三大白而别”的短暂交集,到最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淡淡感慨,叙事平淡却暗藏波澜。看似随意的对话,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故国(金陵为明朝旧都)的怀念,以及乱世中偶遇知音的短暂慰藉与深层孤独。 3. 人格精神的隐喻表达 作者选择“大雪三日”后“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此时“人鸟声俱绝”,天地一片纯白,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孤独行为,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也是作者孤高清傲人格的写照。雪的“白”象征着纯净与高洁,而独自赏雪的行为则暗含着对世俗的疏离,以及明亡后文人不愿与新朝同流合污的气节。 4. 语言风格的凝练隽永 全文语言精炼如文言小品,无一句赘言,却字字含情。如“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既写客观场景,又表主观心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既是他人对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对自我情怀的自嘲与坚守,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古典散文的含蓄之美。 这篇短文以雪景为媒,将自然之美、人生感慨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篇幅虽短,却余味悠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雪景与孤独心境的经典之作。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八年级的冬天,窗外下了很大的雪,上课时擦擦玻璃上的雾气看着窗外的雪景,,恰逢讲到《湖心亭看雪》,当时,便觉得这首文章好美好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当时脑子里自动浮现出张岱和一船夫乘着小舟 在满眼白茫茫的西湖前行。那种俯视视角,亭上是白雪,周边的树上亦是。当时就觉得好美好美,希望真的能看一次。第二天的早自习,背书中嘴里还吞吐着白色的热气,一只手放在布袋里,一只手翻书,就这样背着,背着,很快这篇文章便会背了… 后来,又看了很多历史,我也来到了杭州的湖心亭,走到这里我才明白“张岱”这么孤高自傲,自恃清高的人,为什么在这里看到下雪会有那么大的忧愁。我开始注意到崇祯五年这四个字拧成一股血水,顺着明史的眼泪哗哗往下流。明朝被灭清军南下,打断汉人腰腿的是笔走龙蛇的屠杀。明朝子民籍贯一薄再薄,尸体一摞再摞。而今声嚣浪涌国恨家仇被苍雪覆寂,满清政权的旗帜插入遗明的灰烬。张岱听到那句“是金陵人” 的乡音时滚烫的泪滴是否落在未凉的酒盏里? 文章开头就讲了时间地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但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清初,明朝已经灭亡了十几年,参与过反清复明的张岱此时已经年过半百,他不过用最平静和克制的语言把记忆中崇祯五年的那场雪记录了下来,只是他回忆自己遥望湖上茫茫雪景,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心情呢? 他在《陶庵梦忆》里写“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你看张宗子少年纨绔,老来却是梦回西湖。 大雪依旧,但物是人非,所以我时常感叹…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6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