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芳3周前
每到秋季,总会悄悄感觉到一些细微而不易察觉的转折,比如说,清晨的凉意比往常要明显,日头也似乎早早收起了它的热烈。这样的变化,往往并不需要刻意去留意,身体和心绪却已先一步有所反应。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会突然觉得莫名的低落、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焦躁不安。尤其对光照敏感的人来说,这种波动感会被放大,人们便习惯性地称之为“秋愁”。它并不是单纯的情绪起伏,而是似乎在生活节奏里添了一层薄雾,让日常的体验变得不那么明亮。问题在于,它背后似乎并不仅仅是心理暗示那样简单。 一、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阳光确实与人的心情密切相关。随着昼短夜长,阳光的减少会让体内的生物钟发生微妙变化。神经递质中的5-羟色胺(5-HT)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常被认为与幸福感紧密相连。有人研究发现,每天如果能在户外接受半小时左右的光照,就足以激活皮肤中的某些酶,从而促进这种物质的分泌。可当阳光不足时,整个人便容易陷入低迷、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的倾向。与此同时,秋季昼夜温差增大,身体适应也需要额外的消耗,那种疲惫感就会在一些人身上格外明显。尤其是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阳光本就稀缺,这种落差就更容易显现出来。 二、应对的方式,不妨多维度尝试 既然“秋愁”并非虚构,我们当然也不是毫无办法。 1.关于阳光:哪怕不见得每天都有大晴天,抽点时间走到户外,哪怕是阴天的自然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心情缓和下来。有人喜欢选择上午十点前,或是下午四点后的时段,这样既能避免烈日,又能享受较柔和的光照。 2.关于饮食:饮食习惯同样能影响情绪。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鱼类、亚麻籽、核桃,被认为对大脑运转和情绪稳定都有益处。维生素B族也不可忽视,全谷物、豆类、绿叶菜,这些看似寻常的食材,在心理调节方面也能发挥作用。 3.关于运动:适度运动几乎是所有心理学研究都会提及的办法。并不需要每天严格坚持高强度锻炼,就算集中在周末,每周累计达到一定时间的有氧活动,也可能对情绪带来改善。运动不仅释放所谓的“快乐荷尔蒙”,同时通过社交、互动,让人获得某种支撑感。 4.关于作息:生活节奏若是过于混乱,情绪波动往往更难以控制。保证相对规律的作息,保持稳定的睡眠节奏,或许比想象中更能安抚不安的心绪。 5.必要时的专业支持:若低落情绪久久不散,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那就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健康科普在抖音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