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0
青衿至紫袍:中国官员服饰的千年演变 你知道吗,从“青衿学子”到“紫袍加身”,中国官员的服饰竟藏着千年权力密码。 早在先秦时期,官员服饰就与礼制紧密相连。《周礼》规定,官员以深衣玄端为基色,玄色象征天意,赤章苍璧对应爵位。孔子曾赞叹“服周之冕”,正是对这种礼制秩序的认可。 秦汉时期,服饰成为权力认同的象征。秦朝尚水德,官袍尚黑,冠进贤,佩组绶,设定品阶。到了汉代,玺印制度更为严密,诸侯王金印龟钮,九卿银印。司马迁笔下“衣绣夜行”的讽刺,正是对服饰等级制度的生动写照。 唐宋时期,品色制度逐渐定型。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五品朱红,七品绿,九品青,圆领袍配乌纱帽,开创了“满朝朱紫贵”的视觉政治。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正是他贬官后服色变化的真实写照。宋代承唐制而上简,展角幞头、方心曲领,尽显文质气象。 明清时期,服饰等级达到极致。明代创补服制度,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品至九品,图案泾渭分明。清代满汉融合,蟒袍箭袖配顶戴花翎,朝珠材质区分身份。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中“捐班出身争补子”的描写,正是制度僵化的缩影。 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服饰符号不断革新。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成为民国官员标准服饰,四个口袋象征“礼义廉耻”。新中国成立后,干部装、列宁装一度流行。改革开放后,西装成外交场合主流。如今的场合化着装体系,既体现文化自信,又兼顾实用主义。 从深衣的礼制烙印,到补子的等级森严,从品色制的视觉政治,到现代服饰的功能分化,中国官员服饰的千年演变,不仅是一部权力叙事史,更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见证。 #服饰 #服装 #中山装 #西装#官服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简单几招,秒懂中山装和青年装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国之重器,庄严之选 融合西式军服剪裁与中华文化,打造出 军装的利落 + 学者的儒雅。 标志特征与深刻寓意 ✅ 领型:立翻领 + 风纪扣 ➠ 象征 严谨治国,一丝不苟 ✅ 门襟:五粒纽扣 ➠ 代表 五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 ✅ 口袋:四个笔挺贴袋 ➠ 寓意 礼、义、廉、耻 四维道德 ✅ 袖口:三粒袖扣 ➠ 左袖: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 右袖:平等、自由、博爱(共和精神) ✅ 后背:整片无缝设计 ➠ 昭示 国家和平统一 的信念 廓形:方正挺括、不收腰 → 彰显 大气威严 场合:国家领导人重要典礼、外交场合 🔍 青年装(Young Men's Jacket)—— 青春印记,活力之选 起源 脱胎于中山装,又名 “五四青年学生服”,传承青年革新精神。 标志特征 ☑️ 领型:简洁立领 ➠ 无翻领风纪扣,凸显 干练活力 ☑️ 门襟:五粒明扣(外露设计) ➠ 无政治寓意,侧重实用 ☑️ 口袋:三只挖袋 ➠ 左胸1只 + 下摆2只大袋(可无盖/有盖/双压线) ➠ 设计灵活, 朝气实用 ☑️ 袖口:无扣或仅1粒装饰扣 ➠ 无象征意义,简洁利落 廓形:轻便修身 → 散发 蓬勃朝气 场合:中式婚礼(新郎/伴郎)、青年日常、文化活动#定制西服 #中式服装 #上热搜 #中山装 #青年装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