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83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指责型人格心理学知识讲解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林昀儒痛击队友后脑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知道没必要,却忍不住说出带刺的话;明明想靠近,却用挑剔和指责把人推开。那种想攻击别人的冲动,像藏在心里的小火苗,稍不注意就会窜出来。这不是性格不好,而是心里藏着没被看见的秘密。 一、攻击欲会有哪些藏不住的表现? 攻击不一定是争吵或暴力,更多时候它是隐性的防御姿态: - 习惯性否定别人的想法,哪怕心里其实认同 - 用讽刺和玩笑掩盖真实的在意,嘴上说着“无所谓”,语气却带着刺 - 对亲近的人更容易不耐烦,一点小事就忍不住拔高音量 - 甚至会通过“冷战”“疏远”来表达不满,用沉默当作攻击的武器 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我现在感觉不安全,我需要保护自己。” 二、这种攻击模式是怎么“长”出来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攻击欲的根源往往是早年安全感的缺失。 当孩子在成长中,情绪总是不被看见——哭了被说“矫情”,怕了被说“胆小”,委屈了被说“不懂事”,他们就会慢慢学会:直接表达脆弱是危险的。于是,攻击就成了一层保护壳,把“我需要被关心”包装成“你别惹我”。 还有一种可能,是模仿性习得。如果童年时看到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只有指责和争吵,大脑就会默认“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像种下的种子,长大后会不自觉地长成同样的模样。 三、心理学如何解读这种“忍不住攻击”? 这本质上是心理投射机制在起作用。 当我们感到被否定、被忽视时,潜意识会把“我不够好”的恐惧,投射成“你在针对我”。为了不被这种恐惧淹没,就会先下手为强——用攻击来证明“我没有输”。 同时,攻击也是一种情感置换。心里的焦虑、无助、委屈找不到出口,就会转化成愤怒向外发泄。 四、该如何按住心里的“攻击按钮”? 第一步,学会捕捉攻击前的信号。 当你感觉心跳加快、语气变硬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愤怒,还是害怕?” 攻击往往是情绪的“替罪羊”,先找到它背后藏着的真实感受。 第二步,练习情绪的“软表达”。 把“你从来都不在乎我”换成“我现在感觉有点被冷落”;把“你这想法太离谱了”换成“我有点没理解,能再说说吗 第三步,建立自我安抚的能力 当攻击欲涌上来时,试着做三次深呼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但我可以处理好#释放攻击性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87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5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