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成语故事之5: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这个成语最初的源头,深深植根于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尘”不仅仅指我们通常理解的灰尘或污垢。它更重要的引申义是指“色、声、香、味、触、法” 这六种能污染清净心性、使人产生欲望和烦恼的外界事物,称为“六尘”。这“六尘”像尘埃一样,会沾染人们本自清净的心性(佛性),遮蔽智慧,使人陷入迷惑和痛苦。“不染”就是指修行者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修行方法抵御外界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不被“六尘”所玷污、所动摇。因此,“一尘不染”在佛教语境中,最初形容的是修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心灵纯净无比,完全不受外界欲望和烦恼(六尘)的干扰和污染。这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高度洁净状态。这个成语的流传和深化,与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紧密相连。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需要挑选继承人(衣钵传人)。当时寺中德高望重的大弟子神秀在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表达悟境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身体如同觉悟的菩提树,心灵如同光明的镜台。要时时刻刻勤奋地擦拭(修行),不让它沾染上一点尘埃(烦恼、欲望)。这代表了渐修的修行观:认为佛性虽本有,但被尘埃覆盖,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拂拭)来保持洁净。 在厨房干杂活的慧能(当时还未正式出家)听到别人念诵神秀的偈子后,觉得还未见本性,于是请人代笔在旁边也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的境界更高:觉悟(菩提)本身就不是实在的树,心灵(明镜)也不是实在的台。自性(佛性)原本就是空寂清净、无形无相的,哪里会沾染什么尘埃呢?这代表了顿悟的修行观:佛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无需刻意拂拭。认识到这个“本来无一物”的自性,自然就“一尘不染”了。 神秀强调“勤拂拭”才能“不染尘埃”,是“有染可防”的境界。慧能则直接点破“自性本净”,连“尘埃”和“可染之物”(身、心、镜台)都是虚妄的概念,从根本上超越了“染”与“不染”的对立。 慧能的偈子,以其彻底的“空观”和“本净观”,将“一尘不染”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是努力保持洁净,而是认识到本性原就清净无染,无所谓染与不染。这种彻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清净、大自在。#国学文化传承师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7: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