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指责型人格心理学知识讲解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过度提醒会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心理知识分享,无不良引导 过度提醒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欲的体现,这是一种掠夺性很强的隐性控制行为,背后隐藏了对他人的不信任,并且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别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帮助无法应对生活的挑战。 比如孩子明明已经走向冰箱,准备拿完东西就关门,但大人偏偏在背后来一句:记得把冰箱门关上。结果孩子不但没有马上关,反而多停了几秒,甚至故意不关。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心理抵抗。 就当一个人本来就要这么做,却在行动前被提醒,内心会突然有种被控制的感觉,为了保留自己的主动性,他反而会不去做。尤其是对孩子来说,这种不断提醒、催促的小事其实正在悄悄摧毁他们的内在动机,把“我本来愿意做”变成“父母让我必须做”。 那喜欢不断提醒,其本质上是因为低存在感与不安全感,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行,无法倾听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利用这些关心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最高级别的控制往往都是以“为你好”的名义。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类似的情景,比如“作业快点写,别磨蹭”“换完鞋别乱丢,摆放整齐”。父母以为这是在提醒,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但是孩子接受到的却是不被信任和被干涉的情绪,他们会慢慢的把这些事情和负面体验挂钩。 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拖延、抗拒,甚至是故意和父母对着干。那长期被过度提醒的孩子也会摧毁掉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使他们做事情不再是因为“我想做我才做”,而是因为不这样做可能会被骂。这种外部驱动力很难让人成长,一个人想要真正的成长需要的是培养自驱力。 让孩子在自己内心中形成一个声音: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愿意做,我想做。而这份力量往往来源于被信任,被尊重和允许出错。所以有时候父母不是不该提醒,而是你看到孩子如果正在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慢一点,方法不完美,也请给他一个独立完成的机会#过度提醒 #父母控制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