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金钱的魅力确实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孔子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句话,而忽略后面的部分。他还说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与地位,那宁愿不要。这和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是一个道理。与富贵相反的是贫贱,没有人喜欢贫贱,就算是一个很有仁义修养的人也不喜欢贫贱,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不能安贫乐道。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的则不要。相反地,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是不喜欢的。可是要以得当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幸福的生活。我们都要深思,现代社会,物质丰盛,为什么很多人依然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幸福呢?#职场 #悟人生之道 #管理 #心理学 #情感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你一定要记住,欲成大事,需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方能行常人所不能行,其志如渊,不为困厄所折,其心似海,可纳百川之流,不为一时之得失乱方寸,不为片刻之荣辱忘初心,坚刚不可夺其志,万念不可乱其心。 能成大事者,从不是靠凭一时的匹夫之勇,而是靠“忍辱负重”的格局与“海纳百川”的胸襟。 人生的困局,大多是心量狭隘的投射;而命运的转机,藏在屈伸有度的智慧里。“忍”不是怯懦,是蓄力时的蛰伏;“容”不是退让,是成事时的根基。心胸狭隘则步步受困,心无远见则前路迷茫。 《道德经》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世人皆求速成,却不知大成者先修“忍辱之心”,再练“容人之量”。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方有“厚积薄发”之势。能容常人所不能容,方至“海纳百川”之境。能行常人所不能行,方得“扭转乾坤”之力。 所有困境的突破,从不在他人的帮扶,而在自我的精进,所有成就的抵达,从不在他人的成全,而在内心的笃定,唯有志如泰山般沉稳,心似大海般广阔,方能在乱局里寻得先机,在变局中筑牢根基。 当你以坚韧不拔之志承载风风雨雨,以海纳百川之心接纳世间百态,你便会明白:成大事的关键,从来都是先修己心,再成己事,心量足够,格局自开,格局开路,万事皆成。 #道德经 #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传播国学经典。学习孔子智慧。里仁篇第四之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阐述了君子对富贵、贫贱的态度,以及“仁”在君子人格中的核心地位。以下是逐句解析和整体含义:原文分句解析: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财富与地位,是人人渴望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不会接受。 (强调君子取财、得位必须合乎道义。)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贱:贫穷与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但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宁愿安守。 (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违背原则去求富贵。)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如何能称为君子? (“仁”是君子的根本,失去仁就失去了立身之本。)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哪怕一顿饭的短暂时间也不违背仁德。•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仓促匆忙时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如此。 (仁德是君子的永恒坚守,无论顺境逆境。)核心思想:•义利之辨:富贵虽好,但必须通过正道取得;贫贱虽苦,但不可用邪道逃避。•仁为根本:君子的名声与人格完全依赖于“仁”,须臾不可背离。•坚守的彻底性:仁德不是条件性的,而是无论任何处境(“造次”“颠沛”)都必须坚持的最高准则。现代启示: 孔子强调人面对利益与困境时,应始终以道德(“仁”)为底线。这种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在于:1.追求成功时需手段正当,不因欲望迷失原则。2.面对逆境时保持操守,不因困难放弃尊严。3.真正的君子品格体现在日常细节与极端考验中始终如一的坚守。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6: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读书 老子 《道德经》 帛书 德经 第《38》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释义:具上乘之德者,自然行事,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仁者,施仁爱于人,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义者,施义举于人,有所图求而为之。而具上乘之礼者,施行礼于人,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 真正拥有上德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比孔子所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进一步,哪怕“己所甚欲”也要“不施于人”。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是在对别人好,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别人身上,这种“好意”的危害程度甚至比“恶意”还要大。正因为我们自认为是出于好意,有了道德感的加持,做起事来往往更加不知收敛,更加肆无忌惮,而对方也更加难以反抗。 《庄子·至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起来,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最高规格的“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鲁国国君不能说不爱这只鸟,他用自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养鸟,结果却把鸟给养死了。这就是自己的“好意”反而伤害了别人,当然也有伤害到自己的。这就是“己有所欲,即施于人”的结果#每日分享 #强烈推荐 #每天学习一点点 #好书分享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