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学习孔子智慧。述而篇第七之三十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与人交往时的一个细节,展现了其谦逊好学的态度。以下是逐层解析: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字词释义子:指孔子。歌而善:听到他人唱歌唱得好。"善"指歌声优美或内容有深意。反之:请求对方再唱一遍。"反"通"返",重复之意。和之:应和、跟着唱。"和"读hè,指和谐地配合。白话翻译孔子听到别人唱了一首好歌,一定会请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学唱。深层内涵虚心向学:孔子作为老师,听到他人唱得好时不自满,而是主动学习,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尊重欣赏:"必使反之"是对他人才华的真诚赞赏,通过请求重复表达重视。知行合一:不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更通过"和之"亲自实践,反映其"学而时习之"的教育观。音乐教化:孔子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行为也包含对音乐内涵的深入揣摩。现代启示学习应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对美好事物要主动钻研,如孔子"反"而"和"的深度学习方式。文化交流中,尊重与参与同样重要。延伸事例《论语》中另一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与此句呼应,均体现孔子对音乐学习的专注,以及将艺术修养纳入人格完善的实践。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8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8: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论语》述天第七第31章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今译: 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再和一遍。 主旨: 孔子不掠美也不盲从。 引述: 唱歌的目的,应该是激发我们心中最丰富、最深邃的精神生命,以期提升高尚的情操。具有这样的功能定位,才叫作正乐。通常所听到的,特别是现代的歌声,有很多靡靡之音,并没有这样的作用。 大家能欣赏,也懂得欣赏,良好的歌者,自然产生。现代人不能欣赏,也不懂得欣赏。只想抓住机会,使自己炫耀一番。弄得好坏不分,达不到乐教的目的。 有人唱得好,一定要把机会礼让给他,使大家享受耳福,并从中获得和谐的教养。 大家抢着唱,胆子大的优先。不但浪费大家的时光,而且使大家饱受噪音的痛苦,说不定提早耳聋,更是不幸。和一和,岂不是更好? 生活智慧: (一)唱歌的时候,若是歌词和情感相应,并没有丝毫的掩饰,自然真情流露。遇到这种情况,孔子认为机会难得,所以请他再唱一遍,自己和声相应,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快乐而不过滥,悲哀却不致伤神,这种发而皆中节的音乐,才是对人生有助益的乐教。 (三)歌而善,便是正乐。唱得最好的,带头主唱,其余小声和应,在和谐中同乐,为什么要抢着唱,拿着麦克风不放呢? 建议: 从人唱我和中,培养欣赏的态度。礼让为先,实在大家公认此时此地,必须出来领唱,才能当仁不让。更不要以为从此可以不让,或者表面上礼让,和应时却喧宾夺主。#论语 #修身养性 #觉醒开悟 #智慧人生 #国学文化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黄藤:《述而》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八 孔子的言行与品德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来看几条体现孔子品德的记载: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遇到唱歌好的人,一定请对方再唱一遍,并跟着唱和。这体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学习态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其人格魅力鲜活的一面。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自认学问与他人差不多,但身体力行做君子,尚未做到。这展现了他的高度自省与谦虚。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不敢当“圣”与“仁”,只承认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公西华感叹这正是他们学不到的,突显了孔子的恒心与谦逊。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病重,子路欲代祷。孔子质疑其效用,并说:“我早已在祷告了。”这揭示了他的天命观:真正的“祷告”在于平日的修为(忠信仁德、修己安人),而非临时祈求。命运是日常修为的结果。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认为奢侈使人傲慢张扬(“不孙”),节俭使人显得寒酸(“固”)。他宁选寒酸也不张扬,是其生活态度的写照。 学生眼中的孔子形象,综合以上,弟子们总结其气质为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而厉: 待人温和,但内含威严,令学生敬畏而非轻慢。 威而不猛: 有威严却不凶猛粗暴(即使在生死关头也镇定自若)。 恭而安: 处事恭敬虔诚,却从容安详、胸有成竹,毫无拘谨紧张。 这种敬畏源于: 他谦虚(否认生而知之、自认未成君子),却以“守道”自持,践行“不厌不倦”,要求极高。 他洞悉“祷”在平日修为,选择“宁固勿奢”,体现了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他谦虚、守道、自省与对理想(仁、道)的坚定追求,自然令人崇敬。 在孔子身上,从音乐中的随和到危难时的镇定,从日常的节俭到对天命的通达,我们真切感受到他那源于深厚修为与坚定信念的圣人之相。
00:00 / 1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