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一、按步骤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第一步、读图名。7月,代表着夏季。 第二步、读图例。根据温度对比表的颜色,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气温超过20℃,说明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 第三步、找等温线,看等温线走势,分析数据,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首先,找等温线。28℃等温线和24℃等温线总体上与海岸线呈平行状态;16℃等温线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地,;漠河与北京之间有一条V字型20℃等温线,青藏高原的边缘、天山、台湾岛等地的等温线密集,。 其次,分析数据。7月月均温最高值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32.7℃;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北部,8℃以下。海南省三沙市7月月均温29.1℃,黑龙江漠河18.4℃,温差小于11℃。我国东部虽然南北温差较小,但仍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 综上所述,夏季,我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普遍高温。 二、为什么我国夏季会普遍高温呢? 我们再看“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从数值变化看,虽然夏季我国普遍高温,但东部气温呈现的南北差异,说明影响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仍然是纬度位置。 那么,我国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为什么夏季还普遍高温呢? 原来,夏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我国北方地区白昼时间长于南方地区,弥补了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的不足,夏季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少于南方地区。 至于青藏高原边缘、天山山脉、台湾岛等地等高线密集,说明这几个地方温差较大,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兴安岭的V字型等温线,说明该山脉比两侧的平地气温低;吐鲁番盆地的高温中心,藏北高原的低温中心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28℃等温线和24℃等温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我国7月气温分布还受海陆因素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作用,我国夏季多吹偏南风,增温作用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 表格2.2显示,受季风影响,我国气温季节变化大,齐齐哈尔、北京分别和纬度相近的巴黎、纽约相比,冬季更冷,夏季更热,气温年较差更大。#八年级地理 #地理 #中国地理 #蔡老师聊地理 #知识分享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9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蟹蟹子8月前
我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一)显著的季风特色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配置所决定的。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了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下半年5~9月。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   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同纬度地带相比,在副热带范围内和美国东部、印度相似,但与同纬度的北非相比,那里是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仅110毫米。而我国华南地区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区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国长江流域年降雨量可达1200毫米,黄河流域年降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纬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区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繁荣和发达与季风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不无关系。   (二)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为大陆性。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1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气温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沙漠除外)。7月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地理科普 #中国地图 #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关中地区若干年后能否变成江南气候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江南气候 vs. 关中气候的本质区别 江南气候(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均温通常在0℃以上),四季降水分配相对均匀,空气湿度大,年降水量通常在1000毫米以上,甚至可达1500毫米。 植被: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关中气候(以西安为例): 类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暂。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降水量约500-600毫米,年际和季节变化大。空气湿度较低。 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核心差异: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热量带(温带 vs. 亚热带)和干湿类型(半湿润 vs. 湿润)。这决定了它们在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年降水量和湿度上的巨大差距。 2. 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的影响(“类江南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关中气候确实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江南: 1. 气温升高,特别是冬季变暖: 这是最显著的趋势。关中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上升,冬季的寒冷程度在减弱,霜冻期可能缩短。这会让人感觉“冬天没那么冷了”,有点像江南冬季的“温和”。 2. 降水格局改变,极端强降水增多: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的不稳定性增加。虽然年平均降水量未必会大幅增加到1000毫米以上,但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加。关中可能面临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季节性干旱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剧,但雨季的暴雨更强。 3. 湿度感觉的变化: 随着夏季降水强度增加和气温升高,关中地区夏季的“桑拿天”体感天数可能会增多。这也会带来类似江南夏季的闷热感。 无法“变成江南”的制约因素 1. 地理位置的制约: 关中平原位于中国大地形第二阶梯,深处内陆,远离海洋。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关中时已成强弩之末。这个大的地理格局不会改变。 2. 秦岭的屏障作用: 秦岭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它强行阻隔了南来的暖湿气流,是造成南北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只要秦岭存在,它就将继续扮演这个“屏障”角色,阻止关中彻底“南方化”。 3. 大陆性气候的本质: 关中气候的大陆性属性(年温差大、降水集中)是其根本。即使全球变暖,其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本质不会改变,只是在一个新的、更暖的基准上波动。#气候变化 #秦岭 #关中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