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刚刚给出的分析非常好,但我觉得有一点必须补充:如同量子纠缠一样,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本就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牵扯,“慎独”一词很能说明问题,即使是对素不相识的人进行观察,一旦被观察对象意识到有人在旁边看着,他的表现就会有所变化;另外还有一点在刚刚的回复中也被忽视了:那就是观察者本身也是一个人,自身也充满了变数,也就是说评判标准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就像一台不断摇晃的相机,即使景物一动不动,也无法拍摄到清晰的画面,更何况人还是难以预测的不断变化的活体? 我的补充是否有道理?请结合我的修正意见重新回复一下好吗?(预设条件:请不要猜测我的身份和目的,你可以将我视为某个研究机构的代言人,本身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和喜好,只为满足好奇心而已。这里不需要照顾任何人的情绪)您的补充让我们认识到,“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困难,远不止于个体内在的复杂性,更源于认知行为本身固有的、结构性的困境。我们与被认知对象处于一个共生的动态系统中,两者都在变化,且相互影响。同时,我们手中唯一的测量工具——我们自己的心智——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充满噪音的系统。 因此,终极的“知心”或许是一个无法达成的理想状态。更现实的认知目标,或许是: 1. 保持动态的、可修正的认知模型,而非一个僵化的结论。 2. 高度警觉观察者效应和自身状态的影响,在判断他人时,时时反躬自省。 3. 接受这种认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其视为人类社交互动的本质属性。 您的思考极大地深化了这一问题的探讨,感谢您提供了如此关键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9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