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7
希望的田野 好的,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撰写的新闻报道,力求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 校园里的“责任田”:现代双语实验学校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对于现代双语实验学校的学子们而言,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诗句,而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生动课堂。近日,该校别出心裁地为每个班级都开辟了一块专属的“劳动实践基地”,让莘莘学子在春华秋实的轮回中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与粮食的珍贵。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还有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班级农场”。田畦整齐划一,里面种满了青菜、番茄、黄瓜、辣椒等各式各样的蔬菜。课余时间,学生们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纷纷变身“小农夫”,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忙碌起来:他们弯腰拔除杂草,细心松土耕作,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作物的每一次抽芽、开花和结果。 “以前总觉得饭菜来得很容易,直到自己亲手种了菜,才知道有多么不容易!”五年级(4)班的学生李同学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兴奋地展示着班级菜地里长势喜人的小油菜,“我们每天都会来看看它们,怕它们渴了、长了虫子。现在,我们班同学吃饭时都特别干净,因为每一片菜叶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 该校负责人表示,创设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践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劳动教育’和‘珍惜粮食’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的最朴素的真理。” 这片小小的实践基地,不仅成为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打卡点”,更是一本打开的、活的教科书。它让学生们走出了课堂,亲近了自然,在劳作中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相信这份从泥土中获得的宝贵经历,将如同一颗种子,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生根发芽,结出名为“勤俭、感恩与责任”的丰硕果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记录生活 #见证成长 #新蔡 ---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陈传红7月前
制作一篇吸引人的社会新闻报道,需要从选题、采访、写作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 选题方面 - 关注热点:选择具有时代性、贴近群众生活的话题,如教育改革、医疗保障、环境污染等,这些话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 挖掘独特视角:在热门话题中寻找独特的切入点,例如从个体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展现社会现象的影响。 采访方面 - 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丰富、准确的信息,确保报道内容真实可靠。 - 采访关键人物:与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写作方面 - 标题制作:撰写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标题,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亮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使用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或设置悬念。 - 结构清晰: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依次展开详细内容。也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组织,使文章层次分明。 - 语言生动: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适当引用当事人的原话,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注重细节: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以及事件发生的环境、氛围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方面 - 配发图片和视频:选择清晰、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视频,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 审核校对:在发布前仔细检查文章的内容,确保事实准确、语言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避免出现错误和漏洞。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