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比瓷器起源更早的被赞为“土与火的艺术”的陶器,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万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以来,江苏宜兴窑紫砂器以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艺特色享誉全球,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致,特别是名家大师的手制茗壶,自古以来就收到宫廷的青睐,像景德镇官窑瓷器名品一样备受珍视。从清康熙朝开始,宜兴窑以最精湛的技艺制作“宫廷壶”,这种专为进贡宫廷或者由宫廷出样定制的紫砂器,故宫博物院的相关专家与及紫砂研究者将其定名为“宫廷紫砂”。宫廷紫砂不惜工本,讲究精雕细琢,民间难得一见,代表了当时紫砂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至晚清时期,紫砂壶的文人意趣渐浓,也吸引了皇族之中较为关注紫砂的成员,此中最为突出的即道咸时期的定亲王载铨和他的“行有恒堂”定制壶。 此把行有恒堂款诗句壶,壶身呈圆球式,短颈,嵌盖,单孔曲流,圆柄,平盖。壶盖、口结合紧密,严丝合缝。砂泥呈紫色,光滑细腻。盖下钤“申锡”二字。壶腹正面刻行书四言诗:“挹彼甘泉,清泠注兹。先春露芽,一枪一旗。烹以兽炭,活火为宜。素瓯作配,斟斯酌斯。”落款“道光丁未春,行有恒堂主人制[注:'道光丁未'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字体介于欧柳之间,刻工精细,楷法精严,与壶妙色。下镌 “定邸清赏”印章款。 载铨(1794-1854),主要活动在道光 咸丰时期,为清高宗皇帝乾隆之玄孙,清代道光皇帝兄弟,极为受宠。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为股肱之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不仅如此,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当时还是盛名一时的皇家收藏大家。他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行有恒堂”是其专用的堂名款,故带有“行有恒堂”款的器物即是亲王订制作品。其作品制作之精、门类之广俨然一个小造办处,且定制的种类极为丰富,包括了陶瓷、寿山石、玉器、宣炉、鼻烟壶等多个门类,俱为皇亲贵族使用的器物。 亲王载铨定制的紫砂壶,据传世作品及文献记载可知,作品均由高手如杨彭年、申锡、邵权寅、吉安、邵友廷等制作。此壶作者即申锡,字子贻,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人,善雕刻,多用白泥,精者捏造,巧不可阶,属清晚紫砂八大家之一。当年因游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故名。所制壶,壶底多钤“茶熟香温”闲章阳文篆书方印,盖内有“申锡”阳文楷书小印。#抟泥青年 #摹古紫砂 #高端茶器 #匠心制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叙利亚陶瓷产业,公元前8000年开始的万年传承 Qishani(又写作Kashani 或Qāshāni)陶瓷产业是中东地区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将艺术美感、宗教精神与精湛技术完美融合。 在叙利亚,陶瓷制作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从叙利亚各地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各种陶器,早期的人们用手塑形、烧制陶土,制作出用于储存谷物、水和油的简易容器。如在叙利亚哈拉夫遗址(Tell Halaf)、布拉克遗址(Tell Brak)和拉马德遗址(Tell Ramad)等都发现了大量陶器。 到了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1200年),陶艺已成为艺术与贸易的结合。在叙利亚古代城市如埃勃拉(Ebla)、马里(Mari)和乌加里特(Ugarit),叙利亚工匠掌握了陶轮技术,并开始尝试装饰图案、色素与雕刻纹饰。陶器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象征,既有实用功能,也有礼仪意义。 随着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出现。陶艺成为精神与建筑表达的媒介,大马士革成为创新的中心。大马士革工匠开始发展釉彩瓷与手绘陶艺技术,他们掌握了复杂的上釉与高温烧制工艺,使瓷器色彩艳丽、质地坚固,并被广泛用于清真寺、宫殿与民宅装饰。就在这一时期,意尚尼(Qishani)陶瓷在叙利亚扎根。Qishani名称源自波斯城市卡尚(Kashan)。Qishani一词逐渐指代那些带有釉彩、手绘装饰的陶瓷,以鲜艳的色彩、几何图案和优美书法著称。 #叙利亚 #叙利亚特产 #陶瓷 #叙利亚旅游 #叙利亚国家馆 @Syria Pavilion @叙利亚馆syriapavilion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