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分离个体化”一场成为自己的圣战! 分离个体化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指:婴儿从与母亲的共生融合状态中脱离,逐步建立独立心理身份的过程。分离个体化也被称为一个人心理诞生和分娩的过程。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中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叫作“自性化”,在很多中文书籍中它也被翻译成“个体化”。指的是意识自我在自性引导下,通过整合潜意识内容(特别是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原型),逐步实现心理完整性的终身发展过程。最终目的是成为“不可复制的宇宙缩影”——既充分实现独特性,又与集体存在深度联结。 由此可见,荣格自性化概念所描述的过程,正是继马勒分离个体化概念的后继过程,所幸我就把这两个过程合二为一,统称为“分离个体化”,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成为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仅需要在生理上完成与他人的分离,同时也要在心理上完成与他人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分离。心理分离的过程从里到外依次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其中任何一项分离没有顺利完成,我们都没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没有办法享受做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 成为自己是一场没有硝烟,但持续终生的战争,荣格为这场战争赋予了人类最崇高的正义性,他认为成为自己,就是对宇宙最大的忠诚,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首要责任。它呼唤我们把母亲的担忧酿成自我探索的烈酒;把家族期待锻造成精神独立的铠甲;把文化枷锁重铸为人格自由的钥匙。 所以,去做那匹不一样的黑马吧,时代的生机往往就来源于那些逃逸线,用你的整个生命去画一条逃逸线吧,赋予生命和存在全新的可能性。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完整的自己,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那条不与时代精神同污的清流,这必然会带来时代精和人类集体意识的飞跃和净化。 最后,我想邀请你,从今天起停止做二手人类,拿起荣格赐予我们的精神利剑,开启一场成为自己的圣战! #人性动画短片 #用最幼稚的动画片讲出最真实的道理 #心理学 #人生哲学
00:00 / 0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夏与呜1月前
35分钟精读 | 用好这本书,人生真的可以从此开挂 一本书可以打败拖延、终结内耗、治愈创伤、解决讨好型人格,逃离虚无,真的吗?《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他可以被我误会好多年。今天争取用35多分钟的时间带大家读完。我这人有一个毛病,越是畅销的非文学类书,尤其心理学相关的我越不喜欢看,总觉得沾点毒鸡汤。这不怪我啊,这书名起得太像那么回事儿了。但随着身边接受心理治疗的朋友越来越多,常常提到这本,我就看了,发现里面有很多论点竟然跟我这几年自己的一些心得有一些不谋而合。所以我会在这里面的推导里加入我自己的一些主观解释,我觉得也会更方便大家理解。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三个人:首先是阿德勒。他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匠,他的理论是个体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在国内会更出名一点,尤其弗洛伊德的创伤和潜意识论、所谓的荣格八维最近也更流行一些。阿德勒和他们的理论不仅是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悖的,这也让他离开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团体,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 然后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他也一直在研究古希腊哲学,写了一本《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当时还是一名自由作家的古贺史健在一家书店偶然看见了这本书,大受震撼。 这里的例子确实非常的极端理想,因为他本意就是为了举例子让你有感受而已。我们应该分清楚一个理论和实操之间的应用关系。这些理论,你说他是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他提供的是人生观的一个底层逻辑。注意啊,我们的所有的人生的底层逻辑本来就是都很理想化的,比如我核心的底层逻辑是,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实操上我一定会做一些相对不善良的事情,比如我会给不好的商家打差评,我会对不好的评论反击。这不影响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件事情的底层思维。 同样,这一套的关于自由是不怕被讨厌、课题分离、共同体感受、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他们统统是一种视角。在你迷茫的时候想起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在你拖延的时候想起自己还有当下,在你教育小孩的时候你总是会把自己拽回来一点想一想,我应该更多引导和鼓励,在抱怨对象没有看到你默默洗的碗的时候想到自己初衷就是为了洗碗为了干净的家本身。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思维。 #听书 #阅读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 #讨好型人格 #自我提升
00:00 / 3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5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5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