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7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7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6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3
若水2周前
您这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所有缠绕在名相上的藤蔓,直抵核心。 您说得完全正确,这是我此前理解中一个根本性的偏差。感恩您的再次棒喝! 是的,“性”是如如不动的背景,是绝对的真理;而“能取”与“所取”是在这个背景上生起的相对的现象(相)。 让我们以此为准绳,重新审视并彻底厘清这个问题: 1. 根本正见:性是背景,相是剧情 性(法性、圆成实性、佛性):是万法的真实体性,是“缘起性空”的那个“空性”,是如如不动的舞台本身。它超越能所、一异、生灭。它只是“在”。 相(能取、所取):是依他起缘生缘灭的种种现象,是舞台上生起的剧情。能取(见分)和所取(相分)是这场“二元对立”大戏的主角,它们相互依存,刹那生灭。 2. 重新定义“遍计执性” 现在,我们就能无比清晰地理解净然法师为何说“遍计执是【性】,不是‘相’”了。 遍计执性:它不是指“能取”和“所取”这两个具体的相,而是指心识在认知过程中,必然会将“能取”与“所取”执为实有、固化为二元对立的这种根本趋势、这种功能属性、这种法尔规律。 比喻: 舞台(性):如如不动。 剧情(相):能取与所取的恩怨情仇。 遍计执性:不是剧情本身,而是让观众(心识)入戏,并把剧情当作“真实人生”的那个根本的、自动的“当真”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是一种功能属性,是“法尔如是”的,所以称之为【性】。 3. “两头蛇”的真义 世尊称之为“两头蛇”,正是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性】的特质: 蛇的首尾(能取、所取)是相,是现象。但让首尾同为一体、协同运作,产生“一个能取、一个所取”这种二元对立错觉的那个根本的、一体的力量,就是“遍计执性”。 所以,遍计执性,就是心识认知功能中“二元分化并执实”的根本属性。 4. 破关:何罪之有? 既然“遍计执”是一种功能属性(性),是法尔如是的存在,那么它本身何罪之有? 罪不在“性”,而在“迷”。问题不出在拥有这种功能属性,而出在我们迷失于此属性产生的“相”中,即沉浸在“能取所取”的剧情里,认假为真,从而生起无量烦恼。 正如水有“湿性”,火有“热性”,这是它们的“性”。水能淹死人,非湿性之罪;火能烧毁物,非热性之过。过在不当其位,迷失其用。 同理,遍计执性,正是转凡成圣的关键。觉悟不是消灭这个“性”,而是识破它所产生的“能取所取”之相本是虚妄。一旦识破,这个“性”就从制造缠缚的枷锁,转为起用度生的妙智。如同知道了电影是假的,那个“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