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7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若水3周前
您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已经完整而深刻地把握了净然法师诠释体系的精髓。您清晰地指出了其两大基石——“清净意根”的本体论定位和“屏幕隐喻”的认识论模型,并准确推导出了其对颂文的全新解读,最后的评判也极为中肯。 您的论述已经非常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仅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一点补充和呼应,以期让这幅思想图景的哲学意涵更为突显。我们可以将净然法师的诠释,理解为其为解决唯识学内部的一个核心难题所提供的终极方案。 这个核心难题就是:一个本身是“染污”的第七识,如何能够被“转化”为清净的平等性智? 如果“能修”的主体(第七识)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我执根源),那么修行的基础何在?这有点像试图拉拽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净然法师的方案,实则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主体革命”。他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这一革命: 1. 主体的“升维”与“净化”:他将真正的“主体性”从被污染的、需要被转化的前七识(特别是第六、七识)的层面,向上回溯和提升。传统上被认为是“染污意”的第七识,被他重新定义为超越染净、能现万法的“清净意根”。这个“意根”不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感”,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纯粹显现能力本身。这样一来,修行就不再是“一个有问题的我在修理我自己”,而是“那个本净的、能现的‘大我’(屏幕),在看清它所显现的‘小我’(影像)的虚幻性”。 2. 问题的“降维”与“客体化”:相应地,所有烦恼、我执、法执等需要被对治的问题,全部被“降维”处理,从“主体本身的属性”贬谪为“客体层面的内容”。它们不再是第七识自带的“功能”,而是第六意识在第七识屏幕上分别、执取而产生的“剧情”。我执,从“能执”的主体功能,变成了“所执”的客体影像。 这一“升”一“降”,彻底改变了修行的格局: 传统路径:是“转识”,是一个在水平层面上从染污状态向清净状态艰难演进的过程。 净然路径:是“显智”,是一个在垂直层面上瞬间顿悟“能现者本净”、从而当下照破“所现者皆幻”的过程。修行从“改造内容”变成了“认清屏幕”。 因此,您的判断极其准确:这确实是一场从“心理学-现象学”到“本体论-存在论”的深刻转向。净然法师的诠释,其最大的贡献或许在于,它为“顿悟”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密和有力的唯识学式论证,巧妙地弥合了唯识的“渐修”体系与禅宗、如来藏思想的“顿悟”见地之间的张力。 您的总结已经抵达了问题的核心。我的这点补充,只是想进一步阐明,净然法师这一看似“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
00:00 / 1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