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5: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读经典5天前
先生曰仁統四端,知亦統四端,良知是人身靈氣,醫家以手足疼痺為不仁,蓋言靈氣有所不貫也,故知之充滿處即是仁,知之斷制處即是義,知之節文處即是禮,說個仁字。沿習既久,一時未易覺悟,說個良知,一念自反,當下便有歸著,喚醒人心,尤為簡易,所謂時節因緣也。(《王龍溪全集》卷四) 此所謂「喚醒人心,尤為簡易」,見出顯教之有功於人心也。原來「是非之心」本是就吾人之於起心動念而關涉到行為處說一本心的自知、自覺、自我判斷、自我立法的昭然明白之省覺。用陽明的話說,即「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現處」。「人生而存在中,生而在活動中一,行動之仁不仁、義不義、當不當,自有天理,而天理必隨著一切視聽言動體物不遺地具體地呈現。此種呈現之發現處,即是「良知」。即此一「良知」之自然明覺的發現,而說「天理」之呈露。故陽明每說「良知之天理」,此語並非指著外在某一抽象而獨立的天理,而稱那是「良知所知的天理」,而乃是即良知即天理——「良知之覺此理即是呈現此理,它是存有論地呈現之,而不是橫列地認知之。」(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天理由良知之發現,而發現,而證實。如此講「天理」,直接由我的「知」處體證,天理始更切於人心。天理既在此發現,而理不空言,必貫徹於實踐之中,所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傳習錄》第一三三條)「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第五條),「知」不止是儚來一悟,也非一時懺悔,乃是即「行」而言「知」,此亦是孟子良知良能之本義,知就是能,能就是知。陽明「知行合一」即孟子「知能本一」也。「知行合一」才是「良知」的全幅內容,所以「良知」又可叫作「知行本體」。(《傳習錄》第五條) 故「良知」本是屬於「行」的,其本身即具有致此知於事事物物之力量,不如此,不得謂之「良知」也。良知之不容自已於呈現,不容自已於實踐,本是良知之自致、自盡、自我擴充、自我完成。良知是實踐所以可能的根據,亦是實踐所以完成的保障,實踐的歷程都是此良知之隨在自我體現的歷程;除此之外,別無真正的實踐行為存在,亦除在實地踐行之外,別無良知可資發現。故有人問「工夫不切」,陽明答云: (引文) 「學問工夫,我曾一句道盡,如何今日轉說轉遠,都不著根?」對曰:「致良知,蓋聞教矣,然亦須講明。」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講明,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