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1
00:00 / 09: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6
患者说“放弃治疗”:如何区分抑郁情绪和理性决策? 作为医生,面对患者表达想要“放弃治疗”的情况,确实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意愿背后的动机,以区分这是出于抑郁情绪还是一个基于充分信息和理性思考的决策。以下是一些步骤和考虑因素,可以帮助进行这种区分: 1. 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抑郁筛查:使用标准化的抑郁症筛查工具,如PHQ-9等,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状。了解患者的情绪背景: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历史,是否有过抑郁或焦虑的病史,以及目前的情绪状态。 2. 探讨患者的决策动机,详细讨论治疗选择:与患者讨论各种可用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确保患者对治疗的可能结果有正确的理解。探询患者的价值观和信念: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观、价值观和个人信念,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他们的治疗决策。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确认患者是否具备充分的认知能力来做出明智决策,包括理解信息和后果。 3. 提供额外的信息和支持,教育和信息提供:确保患者完全理解其病情的严重性、治疗的可能结果和放弃治疗的后果。多学科团队介入:包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不同角度的意见。 4. 保持开放和持续的对话,建立信任关系:与患者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感觉被支持和理解,更愿意分享其真实想法和感受。 定期跟进:通过定期的跟进访问,监控患者的情绪状态和治疗决策过程,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5. 考虑法律和伦理指南,遵守法律和伦理原则:在处理患者的治疗决策时,确保遵循相关的医疗伦理和法律指导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通过这些步骤,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放弃治疗的决定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还是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从而提供适当的干预和支持。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守护希望就是守护生命 面对晚期癌症患者,我们沟通时最该注意什么? 一段来自诊室的真实对话,关于晚期癌症沟通的沉重与智慧: 💡 这段对话,揭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高钢龙医生(主任医师 / 教授 / 研究生导师 / 约翰霍普金斯访问学者)面对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沟通时的核心原则: 1⃣ “保护希望”是首要任务: 直接告知“不能开刀”、“没希望了”等,极易导致患者精神彻底崩溃。高主任强调:“人最怕精神一崩溃,免疫力下降,肿瘤发展很快的!” ➡ 沟通策略: 即使暂时无法根治(如手术),也要传递“有办法、有方法”的信息。例如:“高主任可能要给你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现在有一些比较好的药,先用上去”、“等合适的时机再看...”。 2⃣ 设定务实可行的治疗目标: 对于晚期患者,目标不再是追求“治愈”,而是: 减轻痛苦 延长寿命 维持生活质量 这是医患双方需要达成的共识。 3⃣ 肩负信任,体现担当与温度: “你们把命交给我们,是信任我们!” 这句话体现了医生的责任感。这份责任不仅在于制定治疗方案,也在于: 保护患者的心理防线。 为患者家庭实际考虑: 高主任特意提到“家庭条件又不好,尽量费用低一点,能用医保的用医保”。这份对经济负担的体察,是医者仁心的重要体现。 🌈 总结关键点: 沟通语言是“药”: 选择能带来希望、维持信心的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精神垮了,身体垮得更快: 保护患者心理状态是治疗的基础。 目标明确: 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医者仁心: 在专业之外,更要有关怀、有担当,考虑患者家庭的实际困难。 面对晚期癌症,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良好的沟通,是医患携手对抗病魔、走过这段艰难旅程的重要桥梁。我们坚持的原则:有事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希望高主任的经验分享,能带给医生同行和患者家属一些启发和力量。 #癌症晚期 #肿瘤科医生 #医患沟通 #癌症家属 #安宁疗护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运动损伤患者的劝退建议 《运动损伤患者的劝退建议》核心观点总结 一、“劝退”的本质:引导自我管理,而非拒绝治疗 定义:“劝退”并非拒绝患者,而是强调运动损伤的核心解决方案在于 患者自我管理,而非依赖临床治疗。医生的角色是告知损伤原因、指导自我干预方法,而非通过“多次付费治疗”解决根本问题。 核心逻辑:运动损伤多为 慢性过程(非急症),最终康复依赖患者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纠正动作模式、优化运动功能、做好症状管理。若患者无法在生活中落实自我管理,即使付费治疗也难以维持效果(“花多少钱都是打水漂”)。 二、“劝退”的主要原因 运动损伤的慢性特性: 多数运动损伤(如肌腱炎、慢性疼痛)由长期错误动作或训练方式积累导致,需通过 长期自我调整(如纠正发力模式、加强薄弱肌群)解决,而非短期临床干预。 临床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核心问题(如错误动作习惯)需患者主动改变。 患者认知与行业现状的矛盾: 患者易受营销宣传影响,期待“快速见效”(如“3个动作解决疼痛”),缺乏对慢性损伤康复周期的认知。 部分机构过度强调“专业治疗”,忽视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患者依赖被动治疗,忽视主动康复。 自我管理是康复的核心: 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患者理解:“损伤的主体解决方案是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如居家拉伸、力量训练、动作修正)。 若患者拒绝自我管理(依从性差、执行力弱),即使接受多次治疗,效果也会反复。 五、行业反思:医疗机构的定位与患者认知 医疗机构应聚焦两类核心业务: 急症/术后康复:如术后关节功能重建、急性损伤(如韧带撕裂)的早期干预; 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与运动员、教练协同,优化训练方案,预防损伤(如国家队康复、职业运动员日常维护)。 患者需避免认知误区: 拒绝“速成思维”,接受慢性损伤的长期康复周期; 理解“被动治疗(如按摩、理疗)是辅助,主动自我管理(如动作修正、力量训练)是核心”。 总结 “劝退”的本质是 回归运动损伤康复的核心逻辑:患者是自身康复的主体,临床治疗仅为辅助手段。对于多数慢性运动损伤,优先通过自我管理(动作纠正、日常护理)和基础医疗资源解决,而非依赖高价、高频次的临床治疗。只有当自我管理无效或存在急症/术后等特殊情况时,才需专业干预。这一策略既避免患者浪费金钱,也推动行业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理性康复模式。
00:00 / 1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