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拉松起源于1981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马拉松赛事,被誉为“国马”。其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路跑运动的崛起,也与国家改革开放、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一、起源与早期探索(1981-1997)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仅有86名专业选手参赛,瑞典选手谢尔·埃里克斯塔尔以2小时15分20秒夺冠。这是中国首次通过卫星直播的大型体育赛事,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发全国关注。早期赛事路线多次调整,1981年为37.66公里,后经反复测量优化至标准42.195公里。1989年首次设立女子项目,朝鲜选手文敬爱夺冠;1990年中国选手黎叶梅首获女子冠军,开启中国女将长达22年的统治。 二、走向大众与多元化(1998-2014) 1998年是重要转折点,赛事首次向大众开放报名,增设半程、10公里等项目,参赛人数突破万人。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参赛规模激增至3.8万人,并首次引入轮椅马拉松。2003年孙英杰以2小时19分39秒创造女子赛会纪录,至今未被打破。2007年引入芯片计时,解决起点站位影响成绩的问题;2010年更名为“北京马拉松”,与国际赛事接轨。 三、专业化与品牌升级(2015-2019) 2015年北马取消半程项目,成为国内首个纯全马赛事,报名人数达6.3万,创国内纪录。2013年埃塞俄比亚选手托拉·沃尔德格贝里尔以2小时7分16秒打破尘封27年的男子赛会纪录;2019年肯尼亚选手基索里奥将纪录刷新至2小时7分06秒。这一阶段赛事服务全面升级,2014年进入“抽签时代”,2016年引入公益报名通道,2018年报名人数突破11万。 四、疫情挑战与复苏(2020-2025) 2020年和2021年因新冠疫情停办,2022年11月6日恢复举办,吸引3万人参赛。2024年报名人数达18.29万,创历史新高;2025年参赛规模扩大至3.2万人,赛道优化后串联“冰丝带”“鸟巢”等双奥地标,4700人“破三”刷新纪录。埃塞俄比亚选手连续多年包揽男女冠军,中国选手李大林、黄雪梅分别获2025年国内组冠亚军。 五、文化符号与城市名片 北马赛道始终以天安门为起点,途经长安街、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等标志性建筑,将古都文脉与现代活力融为一体。赛事主题曲《马拉松之歌》由谷建芬创作,40年后手稿捐赠给组委会,成为精神象征。#传递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