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8836656月前
读《论语》的第一0三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因为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辱,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敏而好学,就是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发奋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向知识见闻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以这样做为耻辱。孔子认为“不耻下问”是求学必备的美德,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一原则,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做到不耻下问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敏而好学,只要聪明点再加上刻苦勤奋就行了;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了,而且还牵涉到了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人的天性很奇怪,如果自己地位低下,能力微弱,向地位尊贵、见多识广的人请教似乎理所应当,并不感到羞耻,反而会显得自己很上进。然而,一旦反过来,如果我们自己地位尊贵、能力很强,让我们求教于地位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没有面子,羞于开口。所以,尽管我们常常将“不耻下问”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 子贡问:“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答:“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又说:“《诗经》上说:‘像骨器、象牙那样切磋,像玉石那样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能推知未来的道理。” 现代寓意: 道德修养的层次: 子贡提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但孔子指出,还有更高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这说明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不是停留在“不做坏事”的层面,而是要追求“积极行善”“内心充实”。 学习与修养如琢如磨: 子贡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人应像加工骨角玉石一样,不断精进自己的品德与学问。孔子对此非常赞赏,认为子贡已经能够从已有的知识中推演出更深的道理,具备了学习《诗经》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意义: 孔子最后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思考,让学生能从已知推未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蜕变过程 ##论语遍地开花#国学文化#家庭日常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5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今 译: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shì】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问,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主旨: 孔子解释孔文子,谥『文」,是因为他 勤学好问。 引 述: 卫国大夫孔圉【yǔ】,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 生活智慧: (一)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会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 (二)“不耻下问”,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其实隔行如隔山,人人各有所长,哪里有什么耻不耻的问题?应该改为虚心请教,更为合适。 (三)“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孔圉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 建议: 人人勤学好问,社会自然和谐。从自己 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修身养性 #国学文化 #日积月累 #智慧人生 #论语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在抖音重新读懂了当年课本 #高中文言文#文脉里的中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核心信息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他开创私学,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品背景与注释 作品背景 选自《论语·先进》,记录孔子与四位弟子讨论“志向”的场景,展现儒家对治国理政、个人修养的不同追求。 关键注释 - 子路: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格勇猛直率。 - 曾皙:名点,字皙,曾参之父,性格淡泊洒脱。 - 冉有:名求,字子有,擅长政事,尤重经济。 - 公西华:名赤,字子华,精通礼仪,善于外交。 - 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 - 哂:微笑,此处含轻微不以为然之意。 - 莫春者:暮春时节,指农历三月。 - 舞雩:古代求雨的祭祀场所,此处指郊外祭天之处。 作品赏识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子路自信豪迈却略显鲁莽,冉有、公西华谦逊务实,曾皙则超然物外,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适生活。孔子最终赞赏曾皙的志向,暗含其对超脱功利、顺应自然的人生境界的推崇,也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全文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对话间暗藏思想交锋,是《论语》中极具文学性的篇章。#原创作品 #涨知识 @简简单单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