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空山藏静韵,鸟鸣愈清幽——《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这首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空灵静谧的春日夜景,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推向极致。全诗无一句直白抒情,却在声色动静的交织中,藏着禅意与自然之美,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岁月静好的空灵境界。 开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人闲”起笔,奠定全诗宁静的基调。“闲”不仅是人的状态,更是心境的澄澈——唯有内心无扰,方能捕捉到“桂花落”这极细微的动态。桂花飘落本是无声无息,却在诗人的感知中被放大,与“夜静春山空”形成呼应:夜色深沉,春山空寂,唯有桂花悄然坠落,这份“静”不是死寂,而是藏着生命律动的温柔静谧,如墨色宣纸上晕开的淡彩,空灵而富有张力。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以动衬静,让静谧的画面瞬间鲜活。明月升起,清辉洒落,竟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飞鸟,偶尔一声啼鸣,划破春涧的寂静。“惊”字极妙,既写出月光的清亮与突然,也反衬出山林的幽深宁静——若非极致安静,何以月光升起便能惊动飞鸟?而“时鸣”二字更显匠心,不是群鸟齐鸣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的清脆啼啭,这声鸣叫非但没有打破寂静,反而如投入静水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让那份“静”更显纯粹、更富层次。 整首诗的妙处,在于对“动静”与“声色”的极致拿捏。“桂花落”是视觉的动,“鸟鸣”是听觉的动,而“夜静”“山空”是环境的静;“月出”的清辉是亮色,“春山”“春涧”的幽暗是底色,一明一暗,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立体的夜景图。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恰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艺术,以细微的动态凸显整体的静谧,让意境更显深邃。 作为“诗佛”,王维将禅意融入自然观察中。诗中的“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通透的境界——春山空寂,却因桂花飘落、鸟鸣声声而充满生机;人心闲适,方能与自然相融,捕捉到这份天地间的细微之美。这份“闲”与“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共生的人生态度。 品读《鸟鸣涧》,仿佛置身于那座春夜山涧:月光如水,桂花飘香,偶尔一声鸟鸣划破寂静,随即又归于安然。它用最朴素的文字,勾勒出最动人的意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片刻驻足,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禅意的悠长,体会那份“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美好。 #诗词 #国学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山水田园诗30首:1.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 《白石滩》——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6. 《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 《终南望馀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8.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新晴野望》(节选五绝)——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11.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2.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4.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5.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6.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17.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8.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9. 《华子岗》——唐·裴迪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 20.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古诗词 #家长收藏孩子受益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涨知识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