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墨1周前
这是一首世代传诵的“中秋词”,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来排遣愁绪。词的上闕,作者一下笔便向青天发出一连串疑问,幻想脱离现实生活,飞到神话世界里去。但他终于还是觉得人间比天上温暖,由消极转向积极处世。词的下闕,从月亮着笔写怀念弟弟的心情,并由此转而感悟到人生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对弟弟的劝慰。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无限深情而又无可奈何的期盼与祝愿:彼此永远平安,尽管相隔遥远,只要能够分享月亮的光辉心里就感到安然。这里流露出苏轼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与生活态度。 整首词以“月”贯穿全篇,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语言朴实无华,含意深刻隽永。所以,曾有人评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白话 #诗词 #汉语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有趣的方言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这首诗是苏轼自海南儋州遇赦北归途中所作。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新党权臣章惇、蔡京等再度掌权,苏轼被视为旧党领袖,遭到残酷迫害。在年近花甲之时,他从英州一路南贬至惠州,最终被放逐到“瘴疠之地”海南儋州——这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 这场贬谪长达七年,政敌意图将他置于死地。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苏轼才得以赦免。然而,正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在渡海北归的夜晚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每次读到这里,都感到一种震撼。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一种真正的超越。 “九死南荒”是事实——他确实在蛮荒之地数次濒临死亡;“吾不恨”是境界——他选择不把这段经历解读为需要怨恨的苦难;而“兹游奇绝冠平生”则是将这场灾难彻底转化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游历。 这让人想起尼采那句话:“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但苏轼的境界似乎更高——他不是变得“更强”,而是变得更“通透”。他没有把苦难神圣化,也没有被苦难定义,而是以一种近乎美学的眼光,将流放变成了探索,将受难变成了淬炼。 这种“不恨”,不是遗忘,而是理解;不是麻木,而是释然。当他站在大海中央回望,看到的不是迫害他的政敌,不是吞噬生命的瘴气,而是这片土地赠予他的“奇绝”风景。这种将生命中最深的伤痛转化为“冠平生”之游历的能力,或许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任何境遇中,人都保有解释自己生命意义的最终权利。 #读书分享 #苏轼#背诗词#豁达人生 #古诗词的魅力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苏轼梅花诗词的文化价值 苏轼(苏东坡)作为宋代文学巨匠,其笔下的梅花不仅是自然意象的描摹,更是融合了文人风骨、哲学思考与审美理想的文化符号。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其梅花诗词的文化价值: 一、人格精神的诗化象征 1. 孤傲与坚韧的投射 《红梅三首·其一》中“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以红梅凌寒独放隐喻士大夫在政治逆境中(如乌台诗案后的贬谪生涯)坚守本真,将自然物的耐寒特性升华为“穷且益坚”的人格宣言。 2. 超脱与包容的智慧 “尚余孤瘦雪霜姿”与“酒晕”胭脂色并存,暗含儒家“和而不同”与道家“外化内不化”的哲学。苏轼借梅花的多元形态,表达对精神独立与处世圆融的辩证思考。 二、审美范式的突破创新 1. “梅格”与“诗格”的统一 在《西江月·梅花》中“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首创“玉骨冰姿”意象,将物质性的梅转化为精神性的“仙格”,推动宋代咏物诗从形似向神似飞跃。 2. 色彩哲学的重构 打破传统咏梅必言白的窠臼,《定风波·红梅》以“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实现娇艳与清刚的审美融合,拓展了梅花的美学维度。 三、生命哲理的深度开掘 1. 时空观的艺术表达 《和秦太虚梅花》中“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将林逋咏梅典故与当下赏梅场景交织,构建跨越生死的精神对话,展现中国文人“薪尽火传”的文化传承观。 2. 逆境中的存在智慧 《南乡子·梅花词》中“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通过梅子初结的意象,揭示苦难中孕育希望的循环哲学,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体悟相通。 四、文化记忆的集体建构 1. 江南意象的定型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的咏梅诗(如《孤山梅》),将梅花与西湖、孤山、鹤影等元素组合,参与塑造了江南文化地理的经典符号体系。 2. 文人雅集的仪式化 《和杨公济梅花》组诗开创“次韵咏梅”的唱和模式,使赏梅活动成为宋代文人社群身份认同的文化实践,影响后世八百余年文人雅集传统。#苏轼传#苏轼梅花诗词#跫音健身零食铺#跫音短视频剪辑@稼轩健身跑步机慢跑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了解苏轼精彩完整生平必读这《苏东坡新传》 东坡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小读书我们就要学习他的诗词。苏东坡(1037—1101)是北宋文学巨匠,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融汇了才情、豁达与坎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皆成就卓然,堪称中国文化史的“全能型天才”。 他作的词豪放洒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宋词新境;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仕途屡遭贬谪,流放至海南儋州,但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襟,在逆境中寻味生活本真,煮酒品茗,兴修水利,传播文教。 苏东坡用生命诠释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其人格魅力与艺术精神跨越千年,至今仍滋养着后世心灵。 古往今来,讲述苏东坡故事的书籍可谓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台湾学者李一冰所作《苏东坡新传》便是一绝。这部大传分上下两本,约70余万字,写得极细致,紧扣诗文与经历,交错分析,是李一冰先生耗费多年心血撰写的一部关于苏轼的传记作品。 李一冰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史料与苏轼的诗文、书信等,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苏轼。书中不仅展现了他“大江东去”的豪迈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更刻画了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坚守本心的旷达。苏轼不再是史书上的“文人符号”,而是会哭、会笑、会失落、会感动的真实之人。 作者查阅数百种史料,考证苏轼的生平细节,同时以文学化的笔触串联史料,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可感。他通过苏轼在狱中写给苏辙的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展现他“乌台诗案”时的恐惧与绝望;描写他在儋州的生活时,结合当地气候史料与苏轼的书信,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儋州的湿热与困苦,也更能体会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作者在写苏轼生平的同时,也细致描绘了北宋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通过苏轼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展现北宋“新旧党争”的激烈;通过苏轼在杭州、徐州的任职经历,还原北宋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通过苏轼与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交往,展现北宋“文人风骨”与文化繁荣。 《苏东坡新传》不仅让读者读懂了苏轼的人生,更能在字里行间汲取面对困境的力量。 #读书 #阅读 #好书分享 #名著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