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阅读理解:曾国藩一生奉行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源自《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为世人立下的核心修身准则,更是儒家“向内修身”思想的精髓表达。其本质是打破遇事先责人的本能惯性,建立凡事先省己的修身自觉,背后深植着儒家两大核心认知,至今仍具深刻启示。 一、两大核心认知:儒家“向内修身”的底层逻辑。认知一: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主动掌控而非被动抱怨。儒家认为,人无法左右他人的选择,也难以完全改变外部环境,但始终能掌控自己的言行与心态。遇到挫折时,若一味抱怨他人不配合、环境不友好,本质是对局面失控的无力妥协;而“反求诸己”恰恰是主动掌控的开始,通过修正自己的态度、方式,间接影响他人的选择,最终推动结果改变。恰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正是君子与小人在处世态度上的核心分野:前者从自身找突破,后者向外界索答案。认知二:修身是成事的根本,先正己而后能正人。“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从不是强行要求他人的道德绑架,而是强调自身修养对他人、对事务的自然感召力:你的仁爱若足够真诚,不用刻意讨好,自然能打动他人、赢得亲近;你的智慧若足够周全,不用强硬施压,自然能理顺事务、实现善治;你的恭敬若发自内心,不用刻意表现,自然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回应。这与曾国藩“先修己而后治人”的修身逻辑高度契合,唯有先让自己成为言行端正、心性成熟的人,才能稳稳做成经得起检验的事;若自身尚有短板,即便拥有权力、资源,也难让人心服、让事落地。 二、现实意义:跳出“责人内耗”,转向“控己成长”。这句话在当下依然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能帮我们挣脱人际关系、工作与成长中的内耗陷阱,实现从纠结他人到掌控自己的关键转变:在人际交往中:若与朋友、同事产生隔阂,别先纠结对方为何这样对我,而是先反思我是否有忽略对方感受、没顾及对方需求的地方,少一分对他人的苛责,多一分对自己的审视,能减少大半不必要的矛盾与猜忌;在职场管理中:若团队执行力差、目标难落地,别先指责下属执行力差、不够努力,而是先反思自己的指令是否清晰明确,是否为团队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支持与方法指导,管理者先修正自身的管理短板,远比要求下属加倍努力更有效;在自我成长中:若付出努力却未获认可、目标迟迟未达,别先抱怨运气不佳、机会不垂青,而是先审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存在短板,努力的方向是否与目标错位,从自身找问题、补不足,才能让成长更高效,避免在怨天尤人中浪费时光。#曾国藩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他遇到了一个跟他反着干的人,他会咋的了,他就不跟人家来往了,所以没有办法反求诸己,就是人为什么要反求诸己,就是你的那个己是有问题的,就是那个己在你身上,你感觉自己好像做的特别好,所以所有的人都要顺应咱嘛,不可能的呀,世间来给你反着干,就是让你反求诸己,就是让你把自己的那个感觉就是把它消了,就是你心胸狭隘,所以你与世界对抗,就这个世界本身它不存在什么好或者什么坏,只是形形色色的道理,在方方面面每个家人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人因为那个自己,因为那个我,因为那个己,所以他就会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符合我的心意,所以吵架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对立的时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吵架,争论,两个人合不来,你跟谁合不来,你合不来的人越多,你的心,开阔心就越窄就很正常 他说的口气里就是抱怨,我跟你讲我那个老公咋的咋的就不行,我那个老婆咋的咋的不行,我那个公公婆婆咋的不行,那不行之后,你能怎么的嘛,我们就从世间发生的这个事去看见自己,就说了,我今天要去管我老公,他老是去赌钱,也不去工作也不去挣,我实在是很气,我看着就很气,你说我今天要不要去骂他一顿啊,或者建议他一顿,是不是要开个家庭会议,然后就问了,你现在到底是跟他离了还是没离啊,他说没离分开了只是,既然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你发现你努力了这半世,有什么用嘛,管了有用吗 就是让我们真正的去看见人的自己,你自己你看看,你乐意说你就说呗,你不乐意说你就不说,这东西有那么重要吗,你搞得像你说的那句话就像颁发那圣旨似的,你今天要去开个会你开完了,那领导天天你上班开那么多趟会有开明白吗,我天天在这开我主打是玩儿,我没要求谁能听的进去,听进去就听进去,听不进去就算了,你搞得像是颁发圣旨似的,下去了之后人家就要严格执行了,然后人家执行不好了回来找你啊,把自己太当那个感觉,所以在那纠结,世间所有一切事,就是没有任何的标准,你想说你就说,你不想说你就不说 就是世间所有的行为,只要存在即合理,只要你能接受承担结果,你这么去打了别人,那你肯定是要关起来的,你能不能承担,你能承担你就去干嘛,你不能承担那你就收一收嘛,你今天你要说坏话你要骂人你就去干嘛,没有这世间绝对的规则和规定是咱不能,都是可以的,只要你知道本质是啥,本质就是你无有挂碍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论语·述天篇》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求仁德,仁德也就来了!” 《里仁篇》已经说过:只要决心行仁,没有人会力不从心的。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他直接指出仁不远离我们,只要我们有心求仁,仁就出现了,随时可以获得。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仁,是做得了主的,可见仁就在我们的心里,随时可以拿出来应用。这一番话,肯定了现世的价值。人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也不必舍离现世,以追求死后的世界。 “仁”十分可贵,而且不难做到。养成每日反省的习惯,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合乎仁的要求,逐一列举出来,设法加以改善,促使自己减少不仁,而增加仁的表现。只要有决心,人人都做得到。 依照仁心采取行动,便是善行。不依照仁心而动,即为恶行。善行使人心安理得,恶行令人心神不宁。多行善行,才能避免恶行。 行善避恶,自主权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谨记自作自受的人生规律,时时自我警惕,敦促自己走上正道。 欲仁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当下一念,立即想到仁德,依仁心而行动,便是修己的良好成效。 建议我们,凡是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样做心能安吗?凭良心做事,仁就出现了。我们的行为,可善也可恶,完全在乎自己的一念之间,必须十分警惕。#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语#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