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
00:00 / 09: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践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慧,但愿意按照这些话去实践。” 解析 1. “克己复礼”的核心思想 - **克己**:指约束、克制个人的私欲和不当言行,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 - **复礼**:指恢复或遵循周代的礼制规范,即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与礼的和谐统一,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相辅相成。 2. “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 孔子提出四个具体实践方向,强调从感官到行为的全方位自律: - **视觉**(勿视)、**听觉**(勿听)、**言语**(勿言)、**行动**(勿动)均需符合礼的要求。 - 这一准则既是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内在心性的修炼,体现儒家“内外合一”的思想。 3. “为仁由己”的实践意义 - 孔子强调仁的实践完全取决于个体自觉,而非外力强制。 - “天下归仁”表明,个人若能克己复礼,便可影响社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 颜渊的回应与儒家精神 - 颜渊的回答“请事斯语”体现儒家重视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态度。 - 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的谦逊与笃行成为后世儒者的典范。 历史影响 “克己复礼”在宋明理学中被进一步阐发,朱熹将其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通过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道德本性)。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对道德自律与社会和谐的追求,至今仍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参照。#论语 #国学文化 #春暖花开奔你而来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论语》颜渊第十二.0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引述 "克己复礼"的"礼"字,是指礼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固有的心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便能够达到恢复本有的心性。"克己"和"复礼"是一体两面,合起来看,便是我们常说的克复。克复什么呢?把非礼克复过来,使其合礼,便是克复。 非礼勿视,合礼的便要视。非礼勿听,合礼的便应该听。非礼勿言,合礼的当然要言。非礼勿动,合礼的必须要动。只要克去非礼的私欲,就可以回复应有的活动。视听言动,无一不合乎礼的要求,便是立身端正。 只要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准则,我们便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扩展自己的生命。所以孔子认为实践仁德,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他人。自我觉醒,自我改善,还需要自我提升。 这样说起来,克己复礼便是自爱。一个人处处克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约束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便是克己复礼,即是自爱的表现。 生活智慧 (一)要爱人,必须先自爱。使自己守法守分,事事合乎礼制,然后才有资格说爱人,否则满口爱人,却经常伤害他人,令人厌恶、怨恨。 (二)"礼"和"理"同音,所以合礼可以说是合理。合理的礼制,并不可怕,当然应该遵守。不合理的礼制,也应该循合理的途径,来加以改善。 (三)男女两性之间的非礼,大家似乎颇能警觉。最好能够扩大范围,在看、听、说、做方面,都不可非礼。 #每天学习一点点 #经典诵读 #记录生活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