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接列出了8个平台不能碰的"垄断雷区",像平台间偷偷用算法共谋定价、搞封禁屏蔽、强制"二选一"、设置"全网最低价"枷锁这些都在其中,覆盖了我们平时接触的定价、流量分配、搜索排序等各个环节。 可能有人会问,之前不是已经整治过互联网垄断了吗?怎么现在又出指引?其实这就像交通治理,2021-2023年的反垄断是"刮骨疗毒",重点解决微信屏蔽外链、音乐独家版权这些突出问题。而到了2025年,监管已经从"集中处罚"转向"常态化合规",2025年以来就没再出现大额处罚,这次的指引更像一本"避坑手册",把模糊的规则说清楚,让平台知道哪些事绝对不能做。毕竟现在平台经济还是很重要,但垄断行为会挤压中小企业空间——2025年全国小微企业倒闭率同比上升15%,很多商家都反映曾被平台限制经营。 那这次政策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其实就是三个字:促公平。一方面帮平台划清行为边界,减少"不知道哪步踩雷"的不确定性,腾讯2025年合规支出占比从4.2%降到1.8%,就是最好的证明,合规成本降低了,平台才能更安心搞创新;另一方面是保护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让小商家不用被迫"站队",消费者能真正享受到公平定价和多样选择,而不是被算法"拿捏" 。最终目的是让平台经济能健康发展。 说到底,这份指引不是要限制平台发展,而是要给平台经济"立规矩、明方向"。之前的监管压力让很多平台不敢大胆创新,现在规则明确了,只要不碰三条"红线"——不自我优待、不滥用数据、不搞价格垄断,正常的技术创新、业务拓展都不会被过度干预 #平台反垄断 #政策解读 #财经干货 #互联网整治 #阿里巴巴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